【論壇】科學如何傳播?——談談科學、新聞、記者與社群媒體

召集人:陳璽尹(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人: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特聘教授)
與談人:廖英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陳璽尹、高佩懃(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助理研究員)

科學成為社會上的爭議,不僅既有的科學事實重要,社群媒體所呈現的科學更是大眾理解科學和與其相關事件的主要管道。 十年前,媒體所呈現的太陽能是「乾淨的再生能源」。十年後,原本「乾淨」的相對概念諸如污染與破壞生態,漸在新聞中佔據份量。太陽能這一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交集再現,因為政策、媒體與社群而改變。2020年台灣政府決定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肉品進口,社會上出現一系列關於健康、生態與畜產相關的討論。但支持開放的政府方與反對進口的主要民間團體,使用科學研究的方式皆無法與2000年後SCOPUS 資料庫上與萊克多巴胺有關的 511 篇文獻相接軌。國際學者點出「延緩氣候行動論述」的興起,此論述支持氣候科學,卻用其他考量(如科技、勞權等)間接推遲能源和氣候政策。2018年的「以核養綠」是否符合延緩氣候行動論述的模式?而國際新聞熱點的氣候變遷議題,為何台灣媒體卻長期缺席? 四位與談人簡報四份研究發現後,進一步討論當科學成為爭議點,科學是如何被論述和再現,其與科學事實的差異僅能為少數人關心,而媒體與社群所傳播的科學,才是現況下被建構而為大眾知曉的「科學」。這樣的傳播模式究竟為何而起,有無改變的可能又該如何著手,將是本場論壇的討論核心。

關鍵字:科學新聞、科學溝通、科學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