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治理
主持人:張國暉(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副教授)
歐盟淨零碳排與核能脫鉤國家之盤點與背景分析王奕陽(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周桂田(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主任) 本文基於歐盟諸國及其周邊國家普遍響應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的背景,探討這些國家在長程減碳路徑的設定上,是否包含核能。會進行這樣的探討,主要是由於在民國 110 年,時任臺灣總統表示有意往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的背景,而臺灣在當時的政策設定下,將採以非核減煤的路徑。這樣的政策設定,近年屢次受到質疑於挑戰,並時常被視為不符合對立方所主張的「國際趨勢」,自此,本文便試圖探討身為減碳先驅的歐盟眾國,是否真的符合傾向使用核電的趨勢,或是在大方向上與臺灣一致,意即不採用核能來達到淨零目標。 關鍵字:淨零碳排、碳中和、非核減煤、歐盟、能源轉型 |
氣候調適的知識生產:試析歐盟氣候治理下的地中海氣候調適能力培養何函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氣候變遷調適是當前歐盟據以回應氣候變遷的具體措施之一,亦是跳脫以國家為唯一權威規劃及執行政策主體的氣候治理政策。為了解調適行動與氣候政治的關係,本文認為須先探問「何謂氣候調適的知識生產」之核心問題,並一併考慮調適政策在歐盟的形成脈絡與其之於歐盟領導權的作用,才能較深刻地掌握此策略與行動之於全球氣候治理及國內經驗引介的可能意義。據此,本文首先回顧了晚近歐盟氣候治理模式的轉變,以及學界對此轉變與歐盟領導權的意涵分析,並指出當前研究較少論及知識生產層次之缺憾;接著,選定以氣候行動為宗旨的氣候變遷調適LIFE計畫,並從中挑選一、二級產業的調適知識建構經驗為例,重新檢視當前著重促進非國家、跨區域行動者策略的效果;最後,嘗試探討此策略與行動之於歐盟氣候治理的影響與意義。 關鍵字:氣候變遷調適、歐盟LIFE計畫、知識生產、能力建立、環境政治 |
物質化跨境之家:作為邊界物的台灣元素朱凌毅(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當「兩岸一家親」被認為是表述特定兩岸交往形式的通關密碼,這個「家」可以不需要深究實質內涵,或者說,讓家維持抽象化方能跨越雙方的實質差異。然而對於跨境到對岸謀求生計的台灣人來說,他們正持續在邊界中打造著實質具體的安身之家。相對於既有研究將台商描述為無意於彼岸安家的經濟牧民,我從跨境台灣人照顧自身及其家人的服藥、就醫、生育、子女教育等日常生活經驗,認識到他們選擇性地辨識和取用「台灣元素」以落地安家。 這些具台灣元素之物,時而幫助他們突破人際藩籬、接上地氣,時而能讓他們顯得與當地人有所區隔,彰顯出身份差異。台灣元素之物展現出各種不同的質地,幫助他們進入或退出不同社會邊界,因而稱之為「邊界物」。這些邊界物卻又未必真正能被人們的策略、論述和欲望所壟斷,展現出超脫於人類意圖的物質力量。透過物質與邊界視角,抽象概念或情感認同亦是在特定的空間/物質關聯過程中發生作用。我看到跨境彼岸台灣人因應日常生計中的移動 /區別,持續在重新安置他們的身份和角色,不能被任一種既有「兩岸一家親」的詮釋所框限。 關鍵字:台灣元素、家、邊界物、物質化、兩岸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