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攤發表

主持人: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教授)

開放資料與物聯網新興科技應用

召集人:許惠美(佛光大學資訊應用學系 副教授)

資料無處不在,透過開放資料平台與物聯網的技術,人類的生活如同是包裹於科技的網絡當中。本次擺攤活動是科技部「科普活動計畫:開放資料與物聯網新興應用」的展示活動,展示如何在國中小推動相關知能,透過Scratch程式編寫的環境,讀取開放資料平台的交通資訊、氣候資訊等,進而發展學校的資訊應用。例如:使用空氣品質觀測站的資料,建立PM2.5的警示系統,以及利用物聯網感測器,將資料送上雲端進行記錄,以建立長期的觀察資料,並且提供適時的訊息。本次將以模型的方式展示,除了可以了解開放資料與物聯網的新興應用之外,更希望藉此和與會學者討論這個面向的STS內涵,以及在國中小教育中應該傳達的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的議題。

影片連結:【科普推廣活動】開放資料與物聯網新興科技應用

關鍵字:開放資料、物聯網

佛光Go應用程式展示

召集人:妙曜法師(佛光山寺藏經樓行政中心 主任)

此擺攤內容以佛光Go這套應用程式為主要展示內容,將以平板方式展出,由參展者協助教學操作,讓參與者親自體驗此應用程式的內容。佛光Go是佛光山自2017年起,協同網龍網路公司、創奇思公司共同研究開發的App,集導覽、修持、互動、日曆、積分等多元功能,方便民眾在手機上規畫個人每日的修持。除可於進入佛光山時使用App,以AR模式遊覽佛光山各景點外,更結合了有趣好玩的互動遊戲,如抓寶納福、共建心中大佛、甘露法水潤身心、小沙彌GO等,以增加體驗及互動,亦能從中獲取積分領取獎品,其中最受信眾喜愛的便是修持記錄,有禪坐、經行、念佛、抄經等。此應用更於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給予了信眾安住身心、精進用功的方便法門。期許藉由擺攤展示,讓更多的人使用,提出更多的寶貴建議,以讓科技與佛法更融合,給予大眾、社會更好的轉換空間。

影片連結:佛光Go應用程式展示

關鍵字:佛光Go、科技與佛教、互動學習、虛擬實境

桌遊與公共性:「再建六龜」到「重建六龜」之路

召集人:洪菁勵(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助理教授)
共同作者:沈泓颺、郭晏君

本攤位展示乃科技部計畫進行中之作品—桌遊,計畫目的為結合哲學理論與遊戲分析,創作實踐公共性之遊戲。目前展示作品為計畫第二年之成果。隨著桌遊初稿完成並進行實際分群測試,根據不同群體需要,我們由一套桌遊開展出三套桌遊,執行過程由靜態場域發展為動態場域,過程中也改變研究者的研究態度。 在此以法國哲學家傅柯的「事件」概念來定義「公共性」。在「事件」結構中,具物質性的「體驗物」是形成「轉化」的關鍵,轉化的可能來自於經驗,而體驗物就是形成經驗改變的基礎。正是有此轉化的可能,傅柯進而以「虛構」概念做為擺脫限度創造不同經驗的行動指標。可以說事件蘊含公共性,而這樣的公共性也蘊含行動或至少有行動意圖於其中。 本計畫正是在傅柯的「虛構」概念下設計出「再建・六龜」桌遊體驗物,在幾場桌遊實測中,已看到它正在改變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以及大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透過遊戲,我們改變連結關係以及原有的互動關係,新關係的產生使我們有不同思考的角度,原本橫亙於彼此間的問題被新關係位移,然而這不只是僅僅因為遊戲的趣味性介入,更多的是遊戲機制的獨特鋪陳才能改變人與人的關係。

影片連結:桌遊與公共性:「再建六龜」到「重建六龜」之路

關鍵字:公共性、事件、遊戲、傅柯、桌遊

塑膠人生:日常生活中的塑膠微粒暴露與健康危害

召集人:鄒宗晏(國立台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專任研究助理)
共同作者:李欣蔚、林宜平、鄭尊仁

塑膠微粒對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近年飽受社會關注。各式各樣的塑膠製品自20世紀初起,在日常生活廣泛使用,舉凡人(與寵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塑膠。現代人、寵物與各種海洋生物,都暴露在塑膠所釋放的塑膠微粒中。雖然包括海鹽、海產、瓶裝水、茶包與嬰兒奶瓶等塑膠微粒的議題,已有媒體廣泛報導,但是塑膠微粒的人體健康效應,仍無科學定論。
為彌補傳播媒體與科學研究之間的斷裂,本次展示將透過實物陳設、統計圖表、實驗影像等,視覺化呈現目前有關塑膠微粒自環境檢測、暴露評估、生物累積、毒物動力與神經毒理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同時,藉由AR互動,提升觀眾對塑膠微粒的環境流佈與健康效應的理解,銜接科學風險評估與常民風險感知間的差距,希望能促成後續台灣社會對塑膠微粒風險治理的討論。

影片連結:【Gather Town × 塑膠人生】2021 STS學會年會擺攤宣傳影片

關鍵字:塑膠微粒、人體健康效應、風險感知、資料視覺化、展示

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

召集人:杜文苓(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教授)

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最初創立於2008年,因應越來越多元的科技社會議題研究需求,規劃推出了「促進公眾對於科技的理解及參與」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Technology, PUST)的特殊徵案計畫,並於2016年正名為「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以問題導向、強調跨領域思維,研究「科技」發展所衍生的問題。學門包容創新研究,近年申請投件數快速成長,研究題目涵括科學傳播、科學教育、永續發展、醫療科技等。
隨當代新興傳播媒體發展,學門宣傳推廣,除了設計手冊、海報、實體活動;也創立YOUTUBE頻道,透過訪問短片、動畫、記錄花絮等多元內容,介紹學門,幫助欲投件的新進學者快速認識學門。此外,學門召集人亦參與科技部「貝蒙論壇」相關會議,加強跨領域互動,推動跨學科發展。透過STS年會場域,希望連結更多學者,為科技社會與傳播研究注入學術力量。

影片連結:【認識科傳學門01】科技與公眾的距離

關鍵字:STS、科學傳播、科學教育、學門推廣

火山之城的誕生:一個在科學/非科學間的藝術創研計畫

召集人:梁廷毓(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實踐與批判研究博士班 博士生)
共同作者:許博彥、盧均展、盧冠宏

在此展中,將透過對於火山與科學/非科學知識的各式調研紀錄、檔案與圖誌,勾勒本計畫如何與古文明學者、生態調查者、台灣飛碟研究學會、台灣靈異研究學會、大屯火山觀測站的科學研究人員進行數次的野外工作與調研,協調科學與非科學領域的知識在「火山」此一地質/地理場域中的匯合。此項研究基礎也延伸出了四錄像作品:一是《在火山島的科學人》與《在火山上的科學人》系列,實際拍攝並記錄大屯火山觀測站的科學研究人員,進行野外/站內的火山監測工作;二是《焱族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內容自大屯火山群周遭流傳的一種紅眼、紅皮膚的矮人傳說展 開,連結至外星生命、飛碟目擊事件、古地圖、古遺跡與魔神仔的關係,藉以重新編織一種跨越科學/非科學界線的火山歷史。

焱族,28min,2020。
往返龜島:在火山島的科學人,18min,2020。
往返磺山:在火山上的科學人I,20min,2021。
往返磺山:在火山上的科學人II,20min,2021。

家庭照護桌上遊戲的創造與實踐

召集人:張  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碩士研究生)

本文透過STS創造與實踐(STS making and doing)的形式,以桌上遊戲作為實作媒介,探討臺灣家庭照護中的角色、事件與行動之間的關係,並試圖創造一款兼具大眾娛樂需求與「良好照護」理念傳達的合作型桌上遊戲。
這款桌遊的照護內容來自於以下三點:首先,它讓玩家分別扮演一名「照護者」,並讓他們從遊戲行動中了解彼此的差異與特質;其次,它也與「合作遊戲」交易物品、相互治療的遊戲機制結合,模擬照護實作中的「協商」與「修補」、「反英雄」思維;第三,這款桌遊以「家庭照護」實例為基礎,規畫出幾項得以讓遊戲玩家體驗照護實作情境的回合任務。
本文除了說明上述遊戲設計與家庭照護如何在桌上遊戲這項媒材上相互形塑之外,也將藉由「桌遊試玩工作坊」與專家訪談等形式觀察不同受眾對於這款桌遊的認知與實際互動情形,以此重新審視遊戲機制與照護邏輯的連結性質。最終,透過以上實作與對話的經驗,本文希望創造並改良出一款更有助於大眾理解「良好照護」概念的桌遊版本。

影片連結:【《1951》X 家庭照護桌上遊戲的創造與實踐】2021 STS學會年會 線上擺攤展示宣傳影片

關鍵字:STS創造與實踐、桌上遊戲、家庭照護、協商、修補、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