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灣原住民族知識對殖民治理的抵抗、銜接與復返:山地保留地、水資源管理及健康

召集人:張瀠之(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博士後研究員)
評論人:林靖修(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副教授)

當代全球原住民族振興(Indigenous resurgence)運動,指出國家治理在面對原住民族的土地、健康和教育等議題上的結構暴力和不足,普遍肯認原住民族知識及主權的提升,才是調解這些課題最恰當的途徑。本場次論文挑戰既有論述中,國家權力及部落慣習的對立,從族群/部落為主體的視角,分析治理的技術和知識如何被在地理解、拆解、抵抗和納入當代生活的實作。現代國家治理在1920年代進入東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後,從武力掠奪土地和資源,到殖民同化政策瓦解在地慣習,造成環境、文化、政治、社會結構等高壓縮的改變,「傳統」生活方式不再。然而,即便部落知識和實踐不被政府或主流社會辨識和看見,原住民族生活至今仍持續保有高度在地性及社會連結。三篇論文分別從山地保留地、水資源管理和健康不均等等治理課題,爬梳國家治理介入太魯閣族、阿美族奇美部落和花東地區不同部落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分析在地族人對改變的詮釋,重新建構在地認識論,勾勒出在地知識的復返,與原住民族主權伸張的樣貌。

關鍵字:原住民族主權、知識復返、治理、山地保留地、水資源管理、健康不平等

山地保留地上的現代魔法師— 1960年代政府進行山地保留地編查與登記的純化(purification)工作

邱寶琳/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博士候選人

1960年代政府在山地原住民地區(當時原住民稱為山地同胞,簡稱山胞)進行山地保留地第一次編查與(總)登記的社會總動員動活動,將政府視為文化研究之原住民傳統土地規範與知識系統「轉換」(translation)成為地籍圖與登記簿冊的現代土地管理技術物。政府取得此技術物的掌控權力,是架構在否定傳統土地規範與原住民族土地權利與肯定傳統土地規範的土地使用成果之下,施展遠端操作的魔法術。
地政總局與地方政府在遠端山地地區操作魔法棒(土地測量工具與日語),紀錄耆老口述傳統土地規範的地界(ayus)並且文本化其傳統土地「使用」結果。而原住民土地主管機關官員則在中央設計並施展二元分類的現代土地管理技術的法術,讓原住民在此場社會總動員中,共同創造「山地保留地」的概念,且編織國家保障土地的承諾。
本文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Truku)為例,從拉圖爾(Latour)非現代的(non-modern)觀點重新詮釋這一場原住民社會總動員的傳統領域土地(總)登記的活動。政府招喚其否認的原住民的「祖先土地(dxgal rudan)」傳統土地規範(gaya)之勞動(qmpah)與管理(kmlawa),與原住民共同創造「山地保留地」概念,並在原住民土地上完成自然與文化二元分類管理的「純化」(purification)工作,再將「祖先土地」丟回混種物(hybrids)網絡,並持續否定的過程。

殖民治理、技術權力與部落主權:台灣國家主權基礎設施的技術政治與對原住民族的影響

吳明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博士候選人

基礎設施正如 Collier(2011)所指出,是政治理性、行政技術和物質系統的結合, 透過基礎設施我們得以得知有關政府實踐的內容。本文透過技術政治分析,探究 過去 150 年來在台灣不同時期、不同政體的基礎設施政治理性與技術政治重要特 徵。除了硬體基礎設施,尤其關注社會性基礎設施如何在歷史階段的不同政體中, 為了服務於不同的政治目標,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建立起來?而且在漢人地區和原 住民領域的施行和建立方式有何不同?在這個分析過程中,原本置於背景的原住 民主權與國家主權之間的關係,也浮現於前景變得清晰可見。本文也特別關注國 家主權透過物質基礎設施系統與社會性基礎設施的權力技術,如何影響原住民族 的生命權力、規訓權力和自決權力。

國家治理下的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匱乏思考、裝配理論與部落知識的復返

張瀠之

本文關注1930年代後國家制度進入東台灣之後,到近期全球提倡原住民族振興(resurgence)運動下,部落健康知識和照顧體系的多層轉變。霧社事件之後,日本政府的新理蕃政策強調以西方醫學取代傳統醫療,大舉設立公醫診所和療養院。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依據山地平地化的原則,從1950年代的培育公費山地醫師至今,運用醫療知識與資源不足的地理行政邏輯,持續將「改善原住民族健康不均等」訂為各項計畫和政策的目標。然而,世界各國普遍已體認政府對原住民族健康介入改善成效不彰,轉向支持原住民族自治和運用慣習知識建立在地的健康照顧實踐與體系。近年來,東台灣一群部落健康工作者有意識的進行解殖的工作,一方面指出醫療衛生體系作為如何不落地,一方面與部落合作,從社會性支持、經濟發展和文化復振等面向,整體性的思考部落健康的需求和意義。本文爬梳台灣原住民族健康的治理思維,配合花東地區健康工作者的訪談和部落田野,透過匱乏思考(deficit-thinking)、裝配(assemblage theory)和原住民族振興等概念,分析國家治理制度與部落知識體系間,銜接與轉譯的多重意義與協商關係。

關鍵字:部落健康、原住民族振興、健康不平等、裝配、匱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