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發表互動 II
主持人:邱花妹(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藻礁學運之行動者網絡(2014-2021)戴又銘(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碩一) 藻礁學運係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輔以荒野親子共學團推波助瀾之”市”民運動(Citizens’ Movement),有別於過往社區運動、環團倡議或其他公投之意識形態,1995年創立的「荒野」著重志工精神,可謂一股跨世代、全家總動員的中產階級環保運動(Green Gentrification)坐收70萬連署。
而此ANT(Actor–network theory)傳播之藻礁景觀──非典型環教之公投宣講運動以生命科學家召喚之術語所決定──「藻礁」、紅肉丫髻鮫、裸胸鯙等科學地景在運動中,取代了在地引以為傲的客家討海語彙「蚵螺石」、犁頭鯊(仔)/雙髻(仔)、薯鰻等表徵鄉土之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由於天龍國瘋藻礁(所謂Green Gentrification),幾乎掩蓋客庄漁村(永安漁港中壢漁會、竹圍漁港桃園漁會)聲音……「環境教育」之專業性、「地方知識」之退位、「公民科學」權力落差、藍碳生態系(blue carbon ecosystems)固碳減碳爭議在此也得進一步商榷。
藻礁;地景;環境運動;學生運動;科學傳播;公民投票;環境教育 |
高雄石化工業區與鄰近社區環境治理的社會與知識動力—以大社地區為例蔡馥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洪文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副教授)、王治平(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副教授) 高雄是台灣石化重鎮,石化製程涉及多種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具可燃性及高健康風險,對鄰近社區造成巨大的環境壓力,從過去的工安事故及環保抗爭事件並延伸到「降編議題」的討論。本文整理高雄大社區石化產業現況及大社降編案的爭議,1998年台灣省都市計畫委員會做出「大社工業區應於2018年前降編乙種工業區」的附帶決議,此成為日後大社降編案的爭議,包含中央政府、廠商與地方政府、環團及居民三方論述的交鋒也環繞於此。至2020年底的內政部都委會專案小組仍無法對工業區降編做出決策,三方持續論述攻防,呈現治理僵局。在僵局中,在地居民與環團仍盡力行動,針對石化產業聚落空污監測不足的問題,推動相關監測法規的修正草案,及爭取增加工業區周界的FTIR監測設備。從此爭議可看到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策規範面的不足,需補足規範與實行的落差。而社區居民於通訊群組裡,最在意的科學溝通標的為:空氣汙染物的監測數據、對空氣品質的描述與改善需求、工業區事故的緊急避難措施、健康風險等相關知識。居民的健康風險調查、大氣知識、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的監測知識與監測工具研發、工安規範等多領域的研究,未來需要整合成系統性的預測工具,並增加讓社區居民知情及近用的管道。 關鍵詞:公民科學、科學知識生產、科學溝通、空汙監測、石化產業、環境治理 |
跨部會合組任務型國防科技專案計劃的問題陳政宏(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 自2015年來由於中國武力威脅的情況增加,我國受限於國際局勢,因而必須逐漸強化國防自主政策的影響,國防科技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受到特別重視,不只由國防部資助相關大學與法人研究機構(如中科院)進行相關國防科技的研究與發展,並願意投資於所費不貲的相關大型研究基礎設施,而且科技部也提供配合款,與國防部合作進行相關計劃的建置與審議。本文將以科技部2015年起的潛艦國造專案、2020年起的學研中心專案為例,進行徵件與組織、補助內容與結果的分析。但部份屬國防機密的內容可能受限而略過。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在此兩案中教育部在相關人才培育上欠缺作為,也少與科技、國防兩部合作。反而是科技部的學研中心案中提及培育人才為其任務之一。這應的發展情形似乎比不上情境類似的1979年行政院制訂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時來得周全。本文將對1970年代末期及目前(2010年代末期)兩次同樣面臨國家安全威脅並力主國防自主時的跨部會作為,從組織、政策工具、政策內容等各方面比較相距40年的政府作為差異,並提供部份政策建議。 關鍵詞:國防自主、跨部會協調、國艦國造、潛艦國造、國機國造 |
智慧科技的專家觀點:詮釋學取向的文獻分析與訪談研究劉湘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教授) 人工智慧(AI)與智慧設計是當前的科技發展趨勢,人工智慧的詞彙是於1956年Dartmouth會議上提出,與會的專家學者們認為智慧代理者將可以像人一樣具有學習、理解和適應的能力。智慧設計強調所設計的技術或代理系統(agent systems)具有處理複雜事物的強大功能,工程領域研究者更發展出智慧設計的理論,用於解釋人類工程師在設計過程中的認知過程和知識表徵。本研究認為冠以「智慧」這個名詞的科技發展,其定義、內涵及指稱物需透過哲學思辨加以釐清。機器符合具有像人一樣思考能力的判準,其原始定義是以通過圖靈測試為依據。這個思想實驗的創始人Alan Turing在1950年的文章中即探討何謂intelligence,該文使用天擇、突變、適者生存等生物演化論的名詞。本研究以這些名詞與AI等關鍵字搜尋文獻資料庫,選取51篇文章進行內容分析。收錄之論文研究皆與透過運算、機器人以及物化工程的方式,合成或模擬自然生命系統行為特徵,或建構人造系統等主題有關,另常伴隨基因演算法或演化運算的原理。立基於詮釋學的方法論,本研究針對資訊工程、心理學和其他機械工程領域的學者進行深度訪談,與八位受訪者共同詮釋AI科技中的議題,如:機器學習如何類比人類學習,未來機器能否達到人類智能,以及如何與大眾溝通AI科技原理等。 關鍵字:AI,內容分析,詮釋學,認識觀,演化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