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發表互動 III
主持人:劉湘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教授)
由認同到認識:職能治療專業醫學素養的全方位評量工具發展之研究洪佳慧(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助理教授) 醫學專業素養(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是指具備醫學知識、技能、態度的突現,是醫療專業與社會間的基本契約,也是醫學專業重要的培育方向。本研究的目的為透過輔具設計與製作課程,將被稱為隱藏課程、不明確的部份,轉移成明確可教學可評量的課程內容,建立來自於病患、合作的夥伴、專業社群,以及社會給予的回饋的醫學專業素養之全方位評分檢核機制。 關鍵字:專業醫學素養、輔具、職能治療、德懷術 |
青少年網路使用、道德疏離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黃筠婷(國立成功大學醫院教學中心暨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也不斷的改變。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8年針對青少年網路遊戲的行為調查結果,有3.1%的臺灣青少年有網路成癮的問題,此數值高於歐美國家1%。此結果顯示雖然科技的發展,帶來便利的生活,青少年有更多接觸科技和網路的機會,但科技的便利性及易取得性也存在著風險。網路成癮的議題近年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例如從心理學、社會學、醫學等角度探究網路成癮的問題。基於此,本研究欲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瞭解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社會和心理的關係,此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7年第二期「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 I」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驗證高中生網路成癮、道德疏離與其心理幸福感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網路成癮與其道德疏離具有正相關;高中生網路成癮、道德疏離能負向預測其心理幸福感。本研究發現高中生網路成癮與道德疏離具有正向關係,以及高中生網路成癮、道德疏離程度越高,其心理幸福感越低;本研究所建構之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模式受到觀察資料的支持。此研究發現有助於教育現場規劃青少年網路使用之參考。 關鍵詞:網路成癮、道德疏離、心理幸福感、結構方程模式 |
桌遊與公共性:「再建六龜」到「重建六龜」之路洪菁勵(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助理教授)、沈泓颺(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郭晏君(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本研究為發展中的科技部計畫,計畫目的為結合哲學理論與遊戲分析,創作實踐公共性之遊戲。計畫執行到第二年,隨著桌遊初稿完成並進行實際分群測試,根據不同群體需要,我們由一套桌遊開展出三套桌遊,執行過程由靜態場域發展為動態場域,在此過程中,研究預設逐漸被修正,研究態度也隨著桌遊所接觸的群體而隨之改變。本研究將描述桌遊設計之初以及與社區、教師群對話後的開發過程。 關鍵詞:公共性、行動、遊戲、傅柯、桌遊 |
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李偉廷(臺中市立沙鹿國民中學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 組長) 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然而原住民族受到殖民與壓迫的現象依然存在。例如,研究者在進入場域時,往往會以教育機會均等的角度切入,然而「均等」的背後代表的是研究者認為原住民族的教育存在「不足」的現象。本研究是一位漢族研究者在進行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的過程中,從建立關係、相互信任到融入其中,期間對於研究課題(發展原住民科學教育課程)想法轉變的歷程。在將近三年的研究過程中,該名研究者的課程發展策略依序為「將文化融入於科學之中」、「將科學融入在文化中」、「文化中包含了科學」、「文化即是科學」等四個不同階段。從一開始研究者期望發揮科學「專業」,將傳統生態知識以科學進行解釋,逐漸將解釋科學的話語權還給原住民,進而破除科學本位的思考模式,接受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科學無法(也沒必要)進行相互對照,當試圖用其中一方來解釋另一方時,就落入了霸權與殖民的窠臼之中。本研究提供未來當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時,面臨懷疑與不安時的引導與借鑑,這樣的懷疑與不安是初次跨出舒適圈的研究者的常態,而克服與調適則是成為更成熟的研究者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關鍵詞:原住民科學教育、傳統生態知識 |
疾病科學新聞的框架分析與框架轉換—以「新冠肺炎」為例鄔啓柔(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研究生)、李松濤(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本研究目的在於結合科學傳播領域中的框架分析,與科學教育領域中的寫作框架之概念,探討科學新聞撰寫時的框架轉換過程。研究主題以疾病 科學新聞中的「新冠肺炎」內容為主,研究框架為「程序性框架」和「寫作論述模式框架」。研究目的包括(一)疾病科學新聞文本的框架分析;以及 (二)原始文獻轉寫成科學新聞的框架轉換分析。研究樣本依據國內新聞網站流量之大小,分別選擇ETtoday新聞雲、自由時報以及三立新聞網等三家媒 體刊登之網路電子報,並依其原始文獻連結作為原始文獻來源,進行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科學新聞之樣本收集,時間為期一年,共計收集到301則 新聞,其中只有15則報導內容有提供原始文獻連結,本研究以15則有提供原始文獻連結的新聞為主。框架轉換分析的初步研究結果發現,與「新冠肺 炎」相關的疾病科學新聞中,其新聞寫作轉換過程中出現了三種類型的錯誤。第一種是「主張」型錯誤,亦即相信專業人士所延伸的議題,而忽略了 原始研究內容的目的;第二種是「證據」型錯誤,亦即添加研究內容的樣本類型;第三種是「推理」型錯誤,亦即將研究結果之數據另外進行了數學 運算。另外也發現,相關科學新聞提供原始文獻連結的比例也偏低。 關鍵詞:科學新聞、框架分析、寫作模式 |
廢棄漁網循環使用如何可能?參與式治理的分析取徑趙嘉容、廖惠玲、劉佳語、顏冠兒、呂沛慈、趙嘉容、郭昱伶、吳亮霆 近年來,海洋塑膠污染的危機在國內外受到關注,其中廢漁網與幽靈漁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逐漸成為各界重視的海洋治理課題。在眾多的治理手段中,「循環使用」日漸受到重視,國內外已有連結利害關係人、建立廢棄漁循環使用的經濟模式,究竟廢漁網循環使用的模式如何可能?本研究為中山大學的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的課程成果,在2020年9月1日起到2021年6月期間,以質性扎根理論方法投入廢棄漁網的訪談與參與式觀察,藉由釐清不同利害關係人:政府、企業、漁民、NGO、NPO,了解當前治理網絡中不同角色的實踐現況。研究過程中,我們踏查高雄的漁港與廢棄物暫置區,訪談漁民以了解漁網的使用慣習,並分析政府所推行的回收計畫及其問題,也從回收商以及企業端了解當前循環使用所面臨到的挑戰。期望透過本研究,提出透過參與式治理能有助於建立日後政策方向。本次海報將呈現研究的過程與主要發現。 關鍵字:廢漁繩網、利害關係人、參與式治理、循環使用、循環海洋 |
局內/局外:北美雙年展STS協商劇場的參與和觀察楊克鈞(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研究生) 本次於2020年北美雙年展與策展人拉圖合作之協商劇場,是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2020年度的重要活動。協商劇場為何(what)與為何(why)?為什麼有人會來看一群非科班的學生演戲?明明台灣這麼小,事件當事人也都還可以找到,為什麼我們要代替發言?這些提問也都曾出現在2020 STS學會年會【展覽緊急氣候:台灣 STS 和台北雙年展】圓桌會議中。 關鍵字:北美雙年展、協商劇場、參與式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