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的科技、科技的照護

主持人: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照顧管理作為生活方式

鄭芮欣(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

近年台灣社會對老人長期照顧議題的討論多聚焦於長照服務涵蓋率,長照服務的涵蓋率成為施政報告書中的關鍵績效指標之一。究竟長照服務涵蓋率如何與老人照顧問題產生關聯?本研究將照顧管理(care management)技術的探討作為切入點,在2000年至2003年的「建構長期照顧體系先導計畫被譽為台灣首度發起的「照顧革命」。這項技術是長照體制得以實行的基礎。不同於既有對照顧管理技術的研究關注於使用者滿意度調查,本研究嘗試回到長照體系在地生根的過程,關注照顧管理技術的建立。本研究的提問為:台灣照顧管理相關的行動者網絡如何生成?其中有哪些關鍵行動者參與其中?現今人們對老人照顧問題的認知經過了哪些轉譯?研究方法主要採取文本分析,以先導計畫的報告書、相關報導、文宣廣告以及專書為主,另外輔以針對個案管理師、居家服務員跟家庭照顧者的訪談資料。分析上則是援引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研究取徑。研究發現如下:第一,照顧管理技術引入台灣的特殊社會脈絡,包含全民健保開辦後慢性病患佔據急性病床的問題,以及伴隨福利運動興起之下社會輿論對福利國和三代同堂議題的爭論。第二,先導計畫發起的「實驗社區」成為行動者網絡得以建立的關鍵場域。第三,推行先導計畫的專家通過評估技術有效地轉譯了民眾的照顧需求。本研究期待能藉由不同的觀點來檢視現有長照體系和民眾之間的連結。

關鍵字:照顧管理技術、生活方式、家庭照顧者、照顧實作、倫理想像

新型移位機商品化歷程之行動者網絡分析

尤素芬(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林聰益(南臺科技大學)、張哲豪(國立成功大學)、趙品淳(南臺科技大學)、曾明基(國力臺南大學)

本研究藉由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動態與歷程觀點,探討分析異質行動者在行動展演與轉譯下形成的網絡,是否能促成一款新型移位機在技術商品化的最後階段有較高的市場接受率。研究個案是一家南部地區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資料蒐集方法包括參與式觀察及焦點團體訪談。研究結果發現:第一,「降低照服員的職傷風險」是「人」的行動者開始進行轉譯時的共同目標,並進而促成「人」與「非人」的行動者之間串成一個互相關連的網絡。第二,轉譯的關鍵在於有好的通行點,包括:個案機構有使用移位機的經驗、支持性的管理措施、適切的教育訓練方式、移位機使用上的問題有獲得積極的回應等,這些促成了第一線工作者願意嘗試使用新型移位機。第三,當網絡中發生異議時,多向度轉譯者發揮了溝通協調的角色,透過多元的方式維繫網絡不至於崩解。總結來說,個案機構期待此新型移位機可以成為處理職傷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而研發設計團隊也從使用端獲得了豐富的資訊,可以幫助設計者和廠商進行移位機物件的修正調整,以及教育訓練人員進行教案編制與手冊調整,讓技術創新的結果在未來有機會成為好商品。

關鍵字:移位機、技術商品化、行動者網絡理論、照服員、職業傷害

裝配安寧居家照護地景:家庭照護者的資源連結、照護實作與情感勞動

王安琪(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所 博士候選人)

在台灣社會臨終照護高度醫療化與機構化的環境下,一群家庭照護者如何在家中照護 生命末期的家人?本文分析家庭照護者進行安寧居家照護的特殊與困難之處,以此回 應如何在家實行機構專業工作的議題,以及當代台灣社會如何面對臨終照護。研究資 料包括 2019 年到 2020 年的安寧病房參與觀察,深度訪談 21 位家屬與 10 位醫療團隊 成員,統整出 40 個家庭作為分析個案。本文發現,政府與醫療組織倡議的安寧居家隱 含對於「家」與「機構」的預設,假定「家」作為個人歸屬、展現自我的私人空間, 其中的家庭照護者擁有知識與資本,可以提供密集照護以及情感支持。然而,實際上 家庭照顧者照顧家人時面臨許多挑戰與不確定性,主要包括裝配資源、照護實作與情 感勞動。一、家庭照護者打造家中空間,重新組織家裡的基礎建設,以支持照護活 動。二、家庭照護者部分挪用醫療照護的標準作業程序,與居家團隊合作,施行日常 與專業進階的照護,並在照護過程中探索個人化的照護方式。三、家庭照護者面對即 將到來的死亡產生的恐懼、焦慮情感,可能讓他們考慮再機構化,此時保持希望、繼 續照護是持續的挑戰。本文意圖指出,安寧居家得以施行,不僅止於末期病人的自主 選擇與醫療團隊的照護支援,還需要家庭照護者日常綿密的照護功夫,並勇於承接高 度專業化與醫療化的臨終照護工作。

關鍵字:專業照顧者、死亡醫療化、社會建構的善終、照護基礎建設、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