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食品的管制政策、科學與文化精神

召集人:鄒宗晏/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專任研究助理
主持人: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副教授
評論人: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教授、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副教授

本系列研究從食藥品與管制政策之間的關係出發,試圖探討不同食藥物管制背後的治理邏輯、科學研究與文化精神。本系列的三篇論文分別考察不同狀態下的物質管制政策,包括萌芽階段的管制科學與政策、已穩定的科學知識與治理方針,以及管制政策的歷史研究。〈從殺戮到共存:除草劑的管制和使用邏輯〉從政府與民間對除草劑管制想像的落差出發,透過分析台灣農藥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訪談雜草科學、農業毒物的相關學者,呈現台灣學界與農藥主管機關如何想像和形塑除草劑的管制政策,並且將此案例拓展至台灣的農藥管制政策與爭議。〈治理未知:塑膠微粒的科學不確定性與管制邏輯〉則將焦點放在科學與管制都還混沌未明之時,藉由分析塑膠微粒研究與管制政策,討論管制科學與政府治理間的拮抗關係,以及當前塑膠微粒研究和管制面臨的難題,並且進一步探討政府、科學家與常民大眾該如何面對科學的未知。最後一篇〈文化政策中的醫藥:文復會的中醫藥復興及其對中藥管理之影響〉藉由探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裡的中醫藥政策,分析文化精神對傳統中醫藥管理的影響。復興傳統中醫藥的政策既是科技政策也是文化政策,戰後在台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除了希望以科學證實中華文明的價值,也倡議復興中醫藥並推動中西醫合作。文復運動的成果讓台灣政府在後續許多中醫藥爭議中,得以做出不同於其他國家的中醫藥管制措施。本系列的三篇論文呈現物質管制政策不僅是由多方力量所形塑,科學對受管制物質的瞭解也與管制政策相互刺激、轉變。

關鍵詞:食藥物管制、治理邏輯、管制科學、文化精神

由殺到除:除草劑的研究與管制

徐健銘 /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雖然被稱為農「藥」,但農藥的意義在新聞媒體中時常是與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連結一起。除草劑又是農藥中使用最大量,且近年來引發相當多爭議的一個類型。例如被認為與農民自殺率有相關而在2020年被全面禁用的巴拉刈,原訂在2020年要開放施用在紅豆上作為落葉劑的固殺草,以及與基因改造作物有關的嘉磷塞都屬於除草劑的爭議。這些爭議反映出政府的管制邏輯和農民、產業與消費者對農藥的想像有所落差。本文從臺灣農藥的三個主要用途之一的除草劑著手,來理解政府如何形成目前對於除草劑的管制政策和邏輯。本文資料主要是以文獻資料配合訪談國內參與政府研究的雜草科學研究實驗室主持人以及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人員。文獻資料包括以除草劑相關關鍵詞,查詢「政府研究資訊系統」、「華藝資料庫」,期刊則以歷年的《植物保護手冊》、《中華民國雜草學會會刊》、《農藥世界》、《農業世界》到2016年才創刊的《臺灣農藥科學》為主。本文希望藉此釐清學界和主管機關如何想像、研究和發展出雜草和除草劑的管制政策和邏輯,以及背後支撐這套管制的人力和資源,能作為接下來討論農藥使用相關爭議時的資訊基礎。

關鍵詞:管制科學、管制文化、除草劑、雜草

治理未知:塑膠微粒的科學不確定性與管制邏輯

鄒宗晏

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從2016年開始逐漸為科學社群所關注。這些尺寸小於5毫米的微型塑膠,不只存在湖泊、河川、海洋等水體,也出現於空氣、海產、自來水和瓶裝水,近期的研究更在人類糞便與嬰兒胎盤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蹤跡。雖然塑膠微粒已遍佈於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但科學家目前對於塑膠微粒所可能產生的人體健康效應,仍舊沒有確切的答案。也由於尚無塑膠微粒的毒性資料,因此難以評估風險與推動對塑膠微粒的管制政策。本研究以管制科學的視角探討目前塑膠微粒科學研究成果與管制政策的關係。透過分析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新聞報導與台灣立法院會議紀錄,本研究整理出目前塑膠微粒研究的既有成果及待解謎題,並且呈現塑膠微粒研究的管制科學特性,以及科學不確定性下的未成形塑膠微粒治理。面對當代新舊混雜的化學物質危害,政府、科學家與常民大眾該如何管制科學的不確定性與未知,將是愈來愈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塑膠微粒、管制科學、科學不確定性

文化政策中的醫藥:文復會的中醫藥復興及其對中藥管理之影響

陳柏勳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醫健康學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研究中心 博士生

復興傳統中醫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既是科技政策更是文化政策。二戰後台灣的中醫發展乃受惠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復運動),中藥治理文化亦受其影響。本文透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復會)檔案,說明文復運動裡的中醫藥政策;並以禁用黃連一事,比較同受殖民且為華人移民社會的台灣和新加坡,因文復運動而讓台灣政府未禁用黃連。
反共脈絡下,國民黨政府遷台後藉由文復會鞏固統治正當性,1970年代後,該會亦負責輔助現代化政策。推廣科學乃文復會精神動員之文化政策,冀以科學證實中華文明價值,加強民眾認同中華文化。陳立夫在副會長任內翻譯英國學者李約瑟之中國科技史著作,也提倡復興中醫藥,包括整理中醫藥傳統典籍、中醫藥科學研究及中西醫合作,此外,陳立夫同時亦擔任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遂可結合文復會、大學和醫院資源,推動中醫藥復興,彰顯中華文明實用價值,符合文復運動精神。
文復運動不但讓中醫於醫政上保有一席之地,更影響中藥管理文化。1978年,新加坡知名兒科教授黃學文指出民間常用的黃連,可能造成新生兒核黃疸,採生物醫學管理文化的新加坡政府遂禁用黃連,不顧中醫團體抗議。相反地,台灣則是展開調查研究黃連,因結果無不良影響,故台灣未禁用黃連。

關鍵詞:傳統中醫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黃連、臺灣、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