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社區與社會責任

主持人:陳恒安/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副教授

從哥德科學到在地自然教育—華德福的植物課

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李心儀

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 Goethe 1749-1832)一生不但創作豐富的文學詩歌戲劇作品,也持續不懈地進行自然科學探究與寫作,其中1790年出版的《植物形變論》(The Metamorphosis of Plants)是其科學代表作之一。歌德主張,對植物(及任何生命體)的探究,應該不帶任何預設地觀照生命體的發展歷程,讓生命體呈顯它自身。他主張「所有植物都是葉子」(all is leaf),是葉子緩慢發展「形變」(metamorphosis)」而構成,每種植物又因著所處的土壤、地質、氣候等等外在因素而發展出諸多不同的特色。研究者必須仔細大量觀察葉子的形變,再運用想像力,建構出植物生長完整歷程,方得以看到植物的全貌與本質。華德福教育創辦人R.Steiner(1861-1925)深受歌德科學法的啟發,而發展出獨特的課程與教學實踐。本文第一部分將簡要介紹歌德《植物形變論》主張,第二部分將描述Steiner如何將歌德理論轉化為華德福學校的植物課程,第三部份將討論台灣一所華德福學校植物課程的在地實踐。

關鍵字:歌德科學、華德福教育、植物課、在地實踐

另類知識、轉譯者與大學社會責任的社會實踐

翁裕峰/實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 助理教授

去年STS年會中我們以《跨領域共創結構:在地聲音詮釋與運作下的USR計畫》一文指出,大學社會責任進行地方創生方案跨領域協力與移轉,需有以下的價值共創結構與運作。一、各組織主要參與者的承諾;二、各參與組織或個別參與者的方案規劃、執行能力與能量;三、穿梭連結轉譯者的建置;四、參與障礙的判斷與風險治理;五、協力共享彼此資源以降載參與成本,提升連結成功機率。
今年,我們檢視這些場域案例,包含新建置的在地協力連結,進一步分析指出,上述涉及科技與社會議題的跨領域共創結構與實踐過程,包含大學在內,初期利害關係人遭遇(或接連結)階段,經常出現的挑戰在於進場執行計畫的專業端,礙於未能掌握另類知識(alternative knowledges) 或在地知識系統(indigenous knowledges)而制定的計畫重點績效指標,造成各參與方的人力、時間、經濟等資源之耗損,不易有效達到原計畫的實質目標。也就是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風險。
本研究檢視這1.年8個月的10個建置執行案例顯示,前述運作體制第三點,建置的「穿梭連結轉譯者」,扮演瞭解在地知識系統,將專業端對場域端未知或模稜兩可的知識加以澄清、銜接,促進參與者彼此設定符合各自需求的共同重點績效指標,降低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風險。

關鍵字:另類知識、在地知識、轉譯者、風險治理 Alternative knowledges, Indigenous knowledges, Translator, Risk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