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 與法律的交會
主持人:陳舜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刑事司法中科學證據的「可信性」爭議──以一起台灣冤案為中心高珮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刑法組 碩士生) 本文探究我國一起具高度爭議性的冤罪錯判案件中,法庭上科學證據的知識 生產、品質評價和「可信性」被建構的過程,及本案中處理科學爭議的司法實作。 研究資料為本案歷次審理的法院判決文本。 關鍵字:刑事司法系統;冤案;科技與社會;科學證據 |
技術物的合法權利範圍為何?汽車零組件設計專利維修免責在我國的司法實踐與修法方向之觀察王宗偉(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博士生) 2014年賓士原廠戴姆勒,發現台灣帝寶工業的車型頭燈產品目錄中,有侵害自己在台灣所申請的車燈設計專利,在2017年跨海來台提起專利訴訟。 關鍵字:車輛零件、設計專利、維修免責、帝寶 |
讓人留在電車上? 以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反思「人類最終決策權」之規範目的與實際應用效應陳怡靜(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博士生) 近年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將整體人工智慧技術推向新一波高峰 ,而駕駛自動化系統(driving automation system,又稱自駕車)作為人工智慧發展最前沿之應用,無論政府單位、傳統車輛製造商,抑或是新興科技產業,均積極投入相關研發。近年隨著Tesla、Google等企業的駕駛自動化系統配備車輛相繼上路 ,社會逐漸開始關注駕駛自動系統對於現今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其中有關駕駛自動化系統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s)」,更是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而後各界提出之倫理準則或規範多半將此難題之解法導向留給人類作出最終決策。然近年來發生的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案件中,「人類最終決定權」卻成為讓人類背負最終刑責的關鍵。此不免讓人反思在駕駛自動化系統規範設計上,過分強調人類最終決定,是否真能達到保有人類自主性與決策符合社會期待之正向結果,抑或最終只淪為達成由行為人負擔責任之工具性結論?在科技發展佔據眾人目光的時代,本文嘗試將研究焦點回到「人」,同時嘗試回溯規範設計的法理層面,並藉由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案件,分析人類與系統的真實互動是否真能達成規範理想目的,抑或最終究只淪為負擔責任的工具主體。 關鍵字:自駕車、電車難題、倫理準則、人類最終決定權、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