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 與法律的交會

主持人:陳舜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刑事司法中科學證據的「可信性」爭議──以一起台灣冤案為中心

高珮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刑法組 碩士生)

本文探究我國一起具高度爭議性的冤罪錯判案件中,法庭上科學證據的知識 生產、品質評價和「可信性」被建構的過程,及本案中處理科學爭議的司法實作。 研究資料為本案歷次審理的法院判決文本。
本文分析指出,檢辯雙方爭辯多時的法醫所鑑定報告,其以跨領域團隊研擬 出的罕見方法,自被害者骨骸刀痕逆推兇器、行兇人數,以吻合法院函詢問題, 反映出環繞於判決程序之科學次文化,該「新」法醫學知識的誕生係司法與科學 互相建構的體現。接著,本文指出司法結構具規範性、詮釋性、追求公平正義的 特徵,在欠缺規範指引下,司法實作傾向仰賴機關權威、科學社群的內部批判以 把關證據品質,本案中對鑑定人資格和隱匿誤差的質疑直到更二審才受正視,反 映司法實作仍長期忽略專家權威的解構,和新知識生產模型強調的開放檢驗。當 科學證據的爭議產生,本案中可見法醫所和辯護律師團各自透過模擬實驗、現場 表演進行「有效、可信科學」的劃界,判決中則首度援引美國道伯法則,但仍偏 重鑑定資格而非知識生產的可信度判斷。
本文主張刑事司法系統面對科學證據評價和爭議,應重視法院作為制度行動 者的積極角色,司法政策上,本文建議應制定在地的科學證據可信性評價標準, 降低冤罪風險。

關鍵字:刑事司法系統;冤案;科技與社會;科學證據

技術物的合法權利範圍為何?汽車零組件設計專利維修免責在我國的司法實踐與修法方向之觀察

王宗偉(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博士生)

2014年賓士原廠戴姆勒,發現台灣帝寶工業的車型頭燈產品目錄中,有侵害自己在台灣所申請的車燈設計專利,在2017年跨海來台提起專利訴訟。
2019年8月,帝寶一審被判敗訴,必須賠償3000萬元,並銷毁相關侵權產品包括模具,全案二審在2020年9月9日開庭審立,外界預估2021年內二審將宣判。國際汽車大廠來台打專利戰,控告國內車燈大廠車燈設計侵權,帝寶一審敗訴,鼓舞了大批國際廠商來台申請設計專利。對研發能力薄弱的台廠而言,現已令產業界人人自危,深怕若再敗,不只這款車燈副廠零件將絕跡,其他國際大廠起而效尤,更將令每年逾2千億的台灣整體汽車零組件產值,就此斷根歸零。
帝寶為今解套之計,也希望推動台灣能修法引入的,就是「維修免責條款」。2020年4月,立法委員提案,有鑑於汽車具耐久財之特殊性,在使用過程中難免產生意外碰撞,消費者通常會以替換維修車身零件的方式以維持汽車功能與外觀。且為排除原廠車商壟斷市場,促進維修市場公平競爭,以歐洲大國早已於三十年前設立「維修權益條款」,即為設計專利權之效力不及於維修汽車或其他動機行駛之車輛,使其恢復外觀。免除於設計專利權之侵害責任。故擬具「專利法第一百三十六條條文修正草案」,未來可能在立法院通過。因此本文將全部脈絡完整交代,觀察汽車零組件維修權利範圍的大小,在法律與社會之間如何挪移。

關鍵字:車輛零件、設計專利、維修免責、帝寶

讓人留在電車上? 以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反思「人類最終決策權」之規範目的與實際應用效應

陳怡靜(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博士生)

近年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等科技發展,將整體人工智慧技術推向新一波高峰 ,而駕駛自動化系統(driving automation system,又稱自駕車)作為人工智慧發展最前沿之應用,無論政府單位、傳統車輛製造商,抑或是新興科技產業,均積極投入相關研發。近年隨著Tesla、Google等企業的駕駛自動化系統配備車輛相繼上路 ,社會逐漸開始關注駕駛自動系統對於現今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其中有關駕駛自動化系統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s)」,更是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而後各界提出之倫理準則或規範多半將此難題之解法導向留給人類作出最終決策。然近年來發生的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案件中,「人類最終決定權」卻成為讓人類背負最終刑責的關鍵。此不免讓人反思在駕駛自動化系統規範設計上,過分強調人類最終決定,是否真能達到保有人類自主性與決策符合社會期待之正向結果,抑或最終只淪為達成由行為人負擔責任之工具性結論?在科技發展佔據眾人目光的時代,本文嘗試將研究焦點回到「人」,同時嘗試回溯規範設計的法理層面,並藉由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案件,分析人類與系統的真實互動是否真能達成規範理想目的,抑或最終究只淪為負擔責任的工具主體。

關鍵字:自駕車、電車難題、倫理準則、人類最終決定權、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