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組場次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 召集人 | 單位/職稱 | 論壇題目 | 論文作者/單位 | 論文題目 | |
1 | 洪紹洋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 1960-1980年代臺灣經濟運行的調整: 政策評估、人力資本與與自動化生產 | 洪紹洋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科技研究所 | 戰後臺灣經濟模型的建構與摸索(1950-1970s) |
林凱衡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臺灣戰後人力計畫對人口問題的治理(1964-1972) | ||||
黃俊豪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台灣模塑產業引入管理輔助技術的互動過程 | ||||
2 | 林從一 | 華梵大學校長 | 微物複眼——從光合菌農業行動反思當代台灣農業之現狀 | 林淑惠 郭楊正 林從一 |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中心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 華梵大學 |
在實驗室與田間的多重現身:光合菌農業行動的公共化路徑 |
簡義明 林淑惠 林從一 |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暨人社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中心 華梵大學 |
接合與歸家:光合菌社群的農業知識學習與共創 | ||||
王毓正 唐 薇 |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
農用生物製劑與法律能否共好?徘徊於農藥與肥料法規間之定性與管制的光合菌 | ||||
3 | 何俊頤 洪伯邑 |
國立臺灣大學補助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
跨出陸域邊界:海洋的物質性、基礎設施與治理權力(一)法律與空間 | 練聿修 洪伯邑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海上灰色空間的邊界化:漁業,資源前線,以及台、日、中的海洋領域化 |
張文寧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 海洋治理的邊界與臨時措施安排:以台日漁業協議海域為例 | ||||
王毓正 |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 蘭嶼達悟族之傳統海域自然資源權利在法律上的應然與實然 | ||||
4 | 何俊頤 洪伯邑 |
國立臺灣大學補助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
跨出陸域邊界:海洋的物質性、基礎設施與治理權力(二)技術與資源 | 劉湘蓉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借風生電:邊界上的離岸風電 |
郭庭君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管理研究所 | 娛樂及職業一支釣漁業於台灣北部海域作業情形差異化探討 | ||||
何俊頤 洪伯邑 |
國立臺灣大學補助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Pursuing the Preciseness: Fishery, Data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ver the Ocean | ||||
5 | 何俊頤 洪伯邑 |
國立臺灣大學補助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
跨出陸域邊界:海洋的物質性、基礎設施與治理權力(三)國家與領域 | 盧正恒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 圖治四海:大清帝國的地圖繪製與海洋治理 |
朱凌毅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情不自禁的淚光:多物種纏繞的邊界基礎設施 | ||||
王驥懋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 保衛國疆?砂、領土與海洋治理 | ||||
6 | 洪廣冀 |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資源學系副教授 | 科技的劃界與跨界 | 周如怡 |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資源學系 | Homoeopathy’s Reform and ‘Decline’: A Historical Case of Big Data Problem |
蔡曉林 | 布朗大學歷史系 | Sweetness and Governance:Sweetness as a Taste of Modernity in Modern Japan | ||||
王友璿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資源學系 | Organic Chemistry, Plants, and Pollutants:The Initial Appearance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Taiwan. | ||||
7 | 楊豐銘 | 馬來西亞泰萊大學飲食研究暨美食學學院高級講師 | 東/南亞疫情時代的飲食治理: 政策技術、社會組織、與跨國比較 | 何撒娜 | 東吳大學社會系 | Covid-19、時間、與飲食治理:以韓國為例 |
謝竹雯 | 美國北卡羅來納人類學 | 限制與例外:疫情下的在日美軍基地 | ||||
楊豐銘 | 馬來西亞泰萊大學飲食研究暨美食學學院 | 政府與您用餐:大馬疫情追蹤App與群聚文化轉型 | ||||
8 |
陳張培倫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 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理論與實踐 |
李宜澤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從傳統生態智慧到人類世的認識論轉向: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基礎設施觀點 |
陳毅峰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 去殖民的知識生產—原住民地理學的理論與實做內容初探 | ||||
葉川榮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從科技與社會辯證觀點論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知識階層化現象 | ||||
邵恪玄 陳彥麇 林彥蓉 陳玉華 鄭森松 蔡明哲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中央研究院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小米品系農藝研究與正名溯源 | ||||
9 |
趙家緯 |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 台灣淨零排放路徑的轉型條件 |
趙家緯 |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 |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的許諾與失落 — 以多層級視角鑑別治理鴻溝 |
吳勁萱 |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 屋頂結合光電的社會技術系統重塑-以嘉義綠屋計畫為例 | ||||
林孟慧 童慶斌 |
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
淨零科技和大學社會責任共舞:國立臺灣大學永續校園治理回應校園碳中和策略 |
二、自組論壇
編號 | 論壇主題 | 主持人 | 與談人 |
1 | 定位台灣的基礎研究政策 | 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林崇熙/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張之威/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嚴曉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曾憲政/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文化大學經濟系兼任助理教授 |
2 | 期刊《科技、醫療與社會》(STM)20週年紀念座談 | 杜文苓/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 |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王秀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教授 陳瑞麟/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
3 | 原鄉防疫第一線-新興村防疫經驗分享 | 日宏煜 Umin.Itei/國立東華大學原民院副教授 | 花大鈞/台北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召集人)
溫俊偉 Kalongay/社工、Sapulju部落青年會前副會長 黃喻祺 Kalesekes Kaciljaan/夏威夷大學公衛所博士生 |
4 | STS與工程倫理教育 | Sharon Ku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STS Institute at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NYCU, she w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 research faculty at Drexel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 the US. She has a Ph. D from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a BA and MA from the Institute of Electrophysics in Chiao Tung University. Her dual background in physics and humanities, along with her global trajectory in UK, US and Asia provide her the foundation and commitment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n global engineering practices and transgressive education. She established the UVA-China Engineering Ethics Global Classroom Serie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s with Tsinghua, China Jiliang and Zhejiang Universities, and is currently experimenting a similar model in Taiwan. | 洪文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學會理事長
張國暉/國立臺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 楊谷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學院教授、博雅書院書院長 林敏聰/科技部政務次長 孟亞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化學系一年級 Sean Ferguson/Assistant Professor in Engineering & Society, UVA; ASEE LEAD Liaison Juan Lucena/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Design and Society at the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Gary Downey/Professor, Dept.of STS, Virginia Tech Courtney Hill,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hivani Das/Policy Analyst at Deloitte |
5 | 基因研究與原住民族群溝通:族群集體同意權的實施與挑戰 |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宛儒/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台邦.撒沙勒(Sasala Taiban)/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華國媛(Amuy Roishazen)/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蔡志偉(Awi Mona)/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堯峰/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怡懋蘇米(Yi-Maun Subeq)/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褚候維/中央研究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生物醫學主管 |
6 | 原鄉婦女的空間正義:勞動、照顧與移動的技術與和交織性 | 張瀠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與澳洲Macquarie大學地理規劃學系雙聯博士 | 余桂榕/台東延平鄉布農族部落婦女,《台灣布農族部落婦女研究 》作者
陳英彥/花蓮港口部落阿美族、馬庫達愛土地自救會會長、莎娃綠岸文化空間負責人 Pisuy Silan/桃園基國派部落泰雅族、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吳明季/漢族,嫁入花蓮奇美部落成為阿美族媳婦及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 |
7 | Bunun Trailmaking: Movement, materiality, and justice to ‘Pay respect to mountain 向山致敬’ | 張瀠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與澳洲Macquarie大學地理規劃學系雙聯博士 |
林靖修/Associate Professor, Master program for Austronesian Studies,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鄭玠甫/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Tana Takisvilainan (Panay Kumod 黃雅憶)/Bunun Patas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MA, College of Indigenous Studi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Abus Istasipal (鄭儀君)/Bunun Patas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Undergraduate Student, College of Indigenous Studi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Dana E.Powell/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Anthropology,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USA)
|
8 | 離岸風電:技術、知識實作的創新與在地協商 | 楊智元/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楊智元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
洪文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是美國密西根大學造船及輪機工程博士,她致力於研究與推動公眾與工程運作的連結,特別關注科學及技術的公共溝通及工程知識的流動與建構等。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呂欣怡是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近幾年的研究主題在於環境衝突的文化分析,試圖將文化生態學與現象學所提供的洞見,應用於環境政治的個案研究上。 葉致微/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際經營管理學程助理教授。葉致微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技術與創新研究所博士,專長是研究跨域知識交流的互動文化。學經歷結合了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社會學、科技與創新研究,目的是對新興科學知識與科技物提出社會脈絡與價值分析,以及加入創新管理與設計的質性思考。 呂采穎/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呂采穎是政大社會系所畢業,研究興趣從綠色運具公共自行車技術史擴展到綠能在臺灣的發展。目前正在撰寫之博士論文討論臺灣戰後電力結構變遷如何與國家發展共構,及其對當今能源轉型的影響與限制。 |
9 | 期刊《科技、醫療與社會》(STM)現況及交流 | 張國暉/期刊《科技、醫療與社會》主編 | 吳易叡/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醫學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彭松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
三、工作坊
編號 | 召集人 | 單位/職稱 | 工作坊主題 | 活動規劃 | 主持人介紹 |
1 | 曾憲立 | 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 石化工業公正轉型路徑工作坊 – 以高雄的永續發展為例 | 1. 綜合討論 (65mins) , 由5位與談人報告, 各8分鐘。 2. 空間與資訊培力工作坊討論 (25mins), 針對高雄空間與資訊培力工作坊。 <以上活動均為邀請制> |
曾憲立現為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為數位治理、開放資料、公私協作、開放政府等,曾擔任交通部開放資料民間諮詢委員、獲教育部數位人文教學計畫補助,也是g0v社群的長期參與者。 |
四、個別投稿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 姓名 | 服務單位 | 主題 |
1 | 羅尹悅 黃俊儒 |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
那年,我們不打的疫苗—政黨屬性與我們的疫苗抉擇 |
2 | 臧正運 |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 | 監理數位化的驅動與省思- 我國純網銀監理系統建置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
3 | 楊惠文 王驥懋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
是誰殺了文蛤:文蛤養殖的市場實作與危機 |
4 | 張睿寧 |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 海上大型技術物的形成:離岸風場跨國技術移轉下的社區參與阻礙及其內涵 |
5 | 葉致微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 創新研究:「人造物與實作的傳記」研究方法 |
6 | 陳世宗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致病機轉爭議、本體論位移、究責部署 |
7 | 陳于揚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 選物販賣機(夾娃娃機)器械及技術變革形成的市場分野研究 |
8 | 林木興 周桂田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資料需求驅動化學災害民主治理及其緊急法制 |
9 | 李梅君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關懷的迷因:年長者群組中的早安圖與數位關懷 |
10 | 趙韋淳 |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 都會裡的鄉村: 從新聞報導看都市綠地再現的政治空間 |
11 | 林千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智慧食代:數位農業的技術實作 |
12 | 蔡念儒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邊區、戰爭與資訊傳遞:1896年日本在臺東戰事的談判與軍事行動 |
13 | 董顯亮 |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 置疑免疫共同體:《一個懷疑論者的家》的創作與表演 |
14 | 張晏榕 |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博士班 | 女性賦權實踐探討 – 以臺灣未婚女性線上交友經驗為例 |
15 | 尤素芬 林聰益 張哲豪 趙品淳 曾明基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南臺科技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南臺科技大學 臺南大學 |
輔助科技之社會技術創新探討:以步態訓練機之技術商品化為例 |
16 | 陳重仁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口罩的臉:疫情下的衛生倫理與美學實踐 |
17 | 王奕陽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 氫能作為臺灣淨零轉型過渡性項目之潛力評估 |
18 | 陳震遠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透明足跡小組 | 農地污染為何失控?:以透明足跡農地違章工廠議題倡議為軸心的考察 |
19 | 魏. 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 人工智慧浪潮下工程專業與人文社會社專業的「距離」:衝突與對話 |
20 | 許鈺昕 | 國立政治大學 | 建構核廢料選址的社會知識共創:以台東達仁為例 |
21 | 張淑卿 容世明 |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林口長庚醫院病理科 |
台灣不同世代病理專科醫師的養成:知識建構與實作,1950~2010s |
22 | 翁裕峰 | 實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社會實踐與生活創新研究中心 | 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一個早期深具當代STS知識意涵的在地化行動 |
23 | 周紹傑 | 國立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 | 恐怖谷與可愛峰:應用擬人論框架下的社交機器人分類與設計典範 |
24 | 李柏毅 邱玉蟬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副教授 |
好藥變毒?農藥議題在68年間的新聞再現 |
25 | 洪. 靖 |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 由外而內:技術性道德增強的路徑翻轉 |
26 | 黃獻緯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定位基礎研究:從轉譯觀點來看台灣基礎研究 |
27 | 林士榮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誰說了算? 台灣的COVID-19疫苗決策爭議與「第三波」的出路 |
28 | 張睿恩 |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 | 行動中的知識:「救命神器」何以救命? |
29 | 許菁芳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如何以長照教室課程提升照護能力 |
30 | 鄭揚宜 |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重塑隱私邊界:人工智慧如何影響障礙者的自我認同 |
31 | 吳易叡 |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醫學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 從台灣在東亞精神醫學史的歷史角色重新思考「南向」 |
32 | 王. 涵 |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 日本淨零與地方的關係 |
33 | 劉清耿 | 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 拆解引擎,檢測晶片:台灣汽車安全議題中的公眾技術理解與實作 |
34 | 洪文玲 劉玉皙 王治平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世新大學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
空污或空品?-高雄大社居民空氣風險感知的重塑及策略建議 |
35 | 彭松嶽 張詞湘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實驗中的AI城市:台北與橫濱的初探 |
36 | 林宜平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生理、心理與社會的安寧美好:RCA訴訟第三部曲 |
37 | 王安琪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安寧照護專門技能網絡的建立:從對抗死亡到實踐善終 |
38 | 張. 良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照護議題桌上遊戲的環境與實踐 |
39 | 黃柏堯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 酷兒診所的誕生: 台灣男同志在泰國的醫療觀光 |
40 | 鄭雅文 |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 台灣工作壓力問題的演變與政策發展:1991~2021 |
41 | 曾凡慈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協商風險-污名裝配:新冠疫情下返台者的居家檢疫經驗 |
42 | 陳奕達 |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 傳統與現代的中介:殖民時期區域性現代醫學社群「嘉義醫會」的專業認同及在地意識 |
43 | 李河清 林佳儀 |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 |
小島嶼國家如何參與國際氣候談判?以巴黎協定為例 |
44 | 劉榮盼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 過去與現在之間:專題課程的三種歷史 |
45 | 吳弈臻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武漢肺炎疫情對審議式民主推動團體的影響與因應-以社團法人熱吵民主協會為例 |
46 | 林崇熙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重構基礎研究:多元科技發展模式之分析 |
47 | 彭保羅 Paul Jobin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Taiwan and the Wars of the Anthropocene: An STS Look |
48 | Eric I. Karchmer |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 | Insects, Wind, and Totemic Operations: Reflections on Treating Intractable Epilepsy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49 | 張瀠之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Bunun Trailmaking: Modalities of Hiking and Walking to ‘Pay Respect to Mountains and Seas’ |
50 | 蔣方怡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封印解除:以照護的邏輯看核電實作 |
51 | 林益仁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 傻瓜農夫夏禾.達利的三一農場與「小米方舟」行動 |
52 | 杜文苓 許鈺昕 施佳良 |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
石化風險的跨國協作民族誌:以高雄檔案為例 |
五、海報個別發表
編號 | 作者 | 單位/職稱 | 主題 |
1 | 陳佳欣 |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爭議性科學議題的互動展示初探:以疫苗科學展為例 |
2 | 黃筠婷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教學中心暨醫學院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青少年線上學習動機、網路健康素養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
3 | 劉湘瑤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 以情境式問卷調查民眾對AI科技應用引起倫理議題的觀點 |
4 | 曾櫻花 |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學務處衛保組組長 | 校園守護者-學校護理師運用NPIs與個案管理準則在COVID-19防疫的關鍵角色 |
5 | Tran Minh Hop | 國立東華大學亞太區域研究博士生 | Messag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 analysis of the 2016 Vietnam Formosa Movement’s Banner Discourse |
6 | Timothy Seekings |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生 | Edible insects for a sustainable food system: Advancing the role of crickets through collaborative action and inquiry |
六、擺攤展示
編號 | 召集人 | 單位/職稱 | 聯絡人 | 主題 |
1 | 陳佳欣 |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陳佳欣 | 「疫苗邊界:疫苗科學展」行動展示 |
2 | 吳秉聲 |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 羅采翔 | The Force of NCKU Museum |
3 | 張國暉 | 期刊《科技、醫療與社會》主編 | 張國暉 | 期刊《科技、醫療與社會》歷期刊物 |
4 | 林宜平 李欣蔚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研究助理 |
李欣蔚 | 塑膠人生:日常生活中的塑膠微粒暴露與健康危害 |
5 | 郭文華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 莊惠喜 |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