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詳細議程(預定)

4/20(六)@大港自造特區2F

9:30~

10:00

報到

(海報張貼與擺攤布置)

10:00~

10:05

開幕

洪文玲(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

10:05~

11:30

專題演講】:Kim Fortun

(國際科學的社會研究學會4S會長、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主任)

講題:【Late Industrial STS】(晚期工業時代的STS)(以英文進行)

主持人: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科技、醫療與社會》主編,4S理事)

11:30~

12:30

主題論壇】:轉動政策巨輪-STS在台灣變動社會中的參與

主持人:林陳涌(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教授)

與談人:林敏聰(臺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科技部自然司司長)

林崇熙(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陳政宏(成功大學系統暨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教育部資科司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

洪文玲(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理事長)

12:30~

12:40

科技部 〈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簡介

學門召集人: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

12:40~

13:30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會員大會

【碩、博士論文獎 頒獎】

【王玉豐論文獎 頒獎】

午餐

13:30~

14:00

休息
13:00

17:00

【STS動起來!之完全攻略】

A.【跨越歷史的STS治理】-(集合時間13:00,集合地點:大勇路帕莎蒂娜門口)

B.【鹽埕走讀】-(集合時間14:00,集合地點:高雄歷史博物館門口廣場)

C.【打狗鐵道與港技術探勘】-(集合時間14:00,集合地點:大港自造1F門口)

D.【扮Maker】-大港自造1F

E.【暗夜到天光-高雄氣爆彼時、此時到未來的STS反思】-14:00,大港自造2F

17:30~

18:30

海報發表、擺攤(每篇2分鐘)

主持人:郭文華(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18:30~

20:30

晚宴

海報、擺攤(續展)

20:30~

21:00

塩旅社涼亭腳話家常

 

4/21(日) 塩旅 共創基地
2F(A場地) 13F(B場地) 204(C場地) 206(D場地)
9:20-10:50 A1【台灣藥材產業之變貌:以「技術產業政策」為觀點的探析】

主持/評論人:鄭安佑

林志宇/台灣現代中藥學教與用的斷裂:科學中藥與水煎藥於臨床實作的反思

陳柏勳/藥材炮製標準化政策中的身體、技術與規範

鄭佩雯/從府城漢藥店看臺灣傳統中藥房的機會與挑戰

張芷寧/地方創生的觀點看待中藥製造業工廠轉型-以天一中藥生活化園區為例

B1【公民參與

主持人:楊倍昌

徐美苓/從公眾參與角度再思科技風險政策的媒體建構:以《電業法》修法爭議為例(評論人:邱花妹)

羅凱凌、方俐文/有「溝」沒有「通」?台灣核廢料公共溝通的危機與轉機(評論人:黃俊儒)

翁裕峰/惡地旅行作為高齡社區照顧的方式:社會創新與實踐(評論人:洪文玲)

Erich Hellmer/Virtual Public Spheres and the Physical City: The Role of ICTs in Expand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Efforts(評論人:翁裕峰)

C1【親職與科技】

主持/評論人:李尚仁

官晨怡/Childhood Vaccination Hesitancy in Taiwan

陳嘉新/Globalizing Neuroparenting:  Heibaika and the Parental Anxiety in Taiwan

張廷碩/3C控管親職:科技如何配置親職?

曾凡慈/協商ADHD醫療化與母親譴責文化

D1【醫療專業、照護與性別

主持人:黃于玲

張晉芬/影響台灣護理及醫師組織承諾的因素:一個勞動過程的觀點(評論人:柯乃熒)

張弘潔/媽媽教室異托邦之百年轉變(評論人:鄭斐文)

林雅萍/親屬間活體器官捐贈移植決策的自主、性別與家庭(評論人:吳嘉苓)

 

10:50-11:10 休息
11:10-

12:20

A2【台之間:RCA案和STS實踐的最後一哩路!Taiwan RCA and STS in Practice: Final Sprint!

主持/評論人:Kim Fortun

陳信行/10年來,我們贏得了什麼?檢視RCA集體職災案 2018年最高法院判決與STS社群的參與

林宜平/看不見的危害:RCA案的環境暴露評估與次細胞層級的身體損害

彭保羅、張閔喬/給下一個世代的未爆彈? 從C組原告訪談中再探精神損害(A Time Bomb for the Third Generation? Rethinking Mental Damage from Interviews with Group C Plaintiffs)

B2【能源與環境

主持/評論人:林宗德

劉佑晞/流動的廢棄物:初探海漂垃圾的撿拾與再造

楊智元/生產最佳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客觀公式的計算

李河清/測繪國家自主減量貢獻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

C2【風險知識與技術物之制度化實踐:以感染控制與疫苗為例】

主持人:何建志

評論人:陳瑞麟

何建志/疫苗風險制度化之臺灣實踐:以H1N1流感疫苗與急性瀰散性腦脊髓炎(ADEM)因果認定為例

陳宗文/特許的生命:疫苗的專利經濟與生命政治

林欣柔/該不該告訴病人?醫院大規模不良事件之揭露兩難

D2【醬文化之技術山海觀

主持人:李宜澤

評論人:錢克綱

鄭肇祺/吳郭魚的故事(下集):水產科學、味道與市場差異化

陳建源/醬味:心滋味與心科技

李宜澤/原味與加味:花蓮原住民野味攤與風味餐廳的發酵實作

12:20-

13:30

午餐
A3新書發表 I(本土創作)

主持人:王秀雲

王秀雲/發現醫學台南

蔡友月、陳宗文/台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

趙恩潔/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楊谷洋/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揭開科技社會的矛盾真相

傅大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C3新書發表 II(外文翻譯)

主持人:吳嘉苓

黃于玲/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

李尚仁/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秦先玉/重力的幽靈:關於實驗室、觀測,以及統計數據在21世紀的科學探險

林宗德/論文教室:從課堂報告到畢業論文

13:30-

15:30

A4【理解科學

主持/評論人:傅大為

雷祥麟/A Science without Nature:Heaven (Tian), Morality and Darwinian Competition from Yan Fu to the May 4th Movement

尤仕廷/重返實驗室現場:從師生實作中看見考古實驗室的雙重意義

王秀雲/「世界一流」的島嶼科學史: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的軌跡,1970s-2010s

李一平、盧佳慧、洪宜君、楊倍昌/穿越實驗室研究的迷霧:如何理解科學人如何說話?

陳政宏、陳佳欣、Ondřej Dostál、鄭子瑜、陳恒安/科學方法與科學哲學概念能作為博物館單獨展示的主題嗎? —洗思路1.0實驗展的初步觀眾研究

B4【風險溝通的再聚焦:途徑、治理與新嘗試】

主持人:黃俊儒

張涵茵、徐健銘、周桂田/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傳播途徑:以芬普尼污染雞蛋事件與非洲豬瘟事件為例(評論人:楊意菁)

施佳良/空污治理的困境-失焦的風險溝通(評論人:陳信行)

林木興、周桂田/化學物質災害防救之資訊基礎建設(評論人:陳信行)

高佩懃、徐美苓、劉華美、周桂田/專家、媒體與公眾的橋接平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作為科學風險溝通途徑(評論人:黃俊儒)

杜文苓/空污治理中的環境正義實踐:以美國南加州為例(評論人:彭保羅)

C4【形成專業

主持/評論人:張淑卿

陳韋宏/物理治療師的照護實作

宋湘庭/護理如何作為一種專業?:以1993年台灣護理專業地位法制化爭議為例

盧佳慧/安全下莊?神明附身及其草藥醫療行為的模仿性、表演性與敘述策略

郭映庭/相信機器還是醫生?AI科技的社會接受度初探

孫忱/從農業考古到基因克隆:從行動者網路(ANT)重新解析中國的水稻馴化

D4【懂牠的技藝:跨物種互動的照護邏輯與科學組裝】

主持人:趙恩潔

評論人:王驥懋

趙恩潔/懂牠的痛:當實驗室是一種棲息地,而物種特性是一種生物文化反應

簡妤儒/懂牠的心聲:動物溝通中的毛小孩主體再現與關係建構

郭育安/懂牠的聲音:馬來西亞燕窩產業中人造燕屋的聲音組裝

葉貞沂/懂牠的需求:台灣飼養者與瀕危陸龜合作拼繁殖

洪崇仁/懂牠的療效:爪哇藥水科學化與在地鑲嵌的療癒知識

15:30-

15:50

午茶
15:50-

17:20

A5【吳泉源紀念論壇-台灣技術史

主持/評論人:林崇熙

黃令名/冷戰前緣的科技混生性: 戰後台美關係與台灣軌道運輸科技混生性的形成

劉清耿/代工是什麼?技術變遷與後進發展

廖苡珊/農工混雜如何形成?棉紡織與農業市場的框架、溢出與重組

林崇熙/技術物的生命史類型學:一個博物館觀點

B5【跨越治理鴻溝-臺灣能源系統的社會技術轉型分析】

主持人:張國暉

張國暉/從政府治理到轉型研究及風險治理:來自系統、科技與頑強問題的新刺激(評論人:李河清)

邱花妹/漁電共生或漁電競爭?——能源轉型下的環境社會衝突與替代性發展(評論人:呂欣怡)

房思宏/能源轉型風頭上的臺灣離岸風電發展(評論人:呂欣怡)

趙家緯、林怡均、周桂田、劉華美/一石二鳥亦多管齊下:臺灣電力需求面管理之轉型政策組合分析(評論人:李河清)

C5【健康治理

主持/評論人:許宏彬

郭家穎/雙面愷他命:台灣社區愷他命使用者的藥物知識與風險知覺

于政民/醫學的愛滋印象:醫學教育中的愛滋生命政治

賴品妤/婚姻不是盲目的:美國優生運動下的科學性婚姻

D5【性別政治

主持/評論人:王秀雲

葉念祖/再現性的消費與產製:自慰杯的性別腳本與使用者配置

Malissa Shaw/Embodied agency: Experiencing objectification in assisted conception as holistic-selves

傅大為/女性主義科技研究如何介入STS,與STS身體研究的新發展

 

 

一、個別投稿論文口頭發表

論文題目 作者 服務單位
A Science without Nature: Heaven (Tian), Morality and Darwinian Competition from Yan Fu to the May 4th Movement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生產最佳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客觀公式的計算 楊智元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冷戰前緣的科技混生性: 戰後台美關係與台灣軌道運輸科技混生性的形成 黃令名 喬治亞理工學院
再現性的消費與產製:自慰杯的性別腳本與使用者配置 葉念祖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重返實驗室現場:從師生實作中看見考古實驗室的雙重意義 尤仕廷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流動的廢棄物:初探海漂垃圾的撿拾與再造 劉佑晞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Embodied agency: Experiencing objectification in assisted conception as holistic-selves Malissa Shaw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雙面愷他命:台灣社區愷他命使用者的藥物知識與風險知覺 郭家穎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有「溝」沒有「通」?台灣核廢料公共溝通的危機與轉機 羅凱凌1
方俐文2
1政治大學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
2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相信機器還是醫生?AI科技的社會接受度初探 郭映庭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女性主義科技研究如何介入STS,與STS身體研究的新發展 傅大為 陽明大學
Virtual Public Spheres and the Physical City: The Role of ICTs in Expand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Efforts Dr. Erich Hellmer University of Glasgow
農工混雜如何形成?棉紡織與農業市場的框架、溢出與重組 廖苡珊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從農業考古到基因克隆:从行动者网络(ANT)重新解析中國的水稻馴化 孫忱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
Badland tourism as community care for aging: a social innovative practice 翁裕峰 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科學方法與科學哲學概念能作為博物館單獨展示的主題嗎? —洗思路1.0實驗展的初步觀眾研究 陳政宏1
陳佳欣2
Ondřej Dostál3
鄭子瑜4
陳恒安5
1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2成功大學博物館
3捷克孟德爾博物館
4台南藝術大學博館學及古物維護研究所
5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物理治療師的照護實作 陳韋宏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護理如何作為一種專業?:以1993年台灣護理專業地位法制化爭議為例 宋湘庭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從公眾參與角度再思科技風險政策的媒體建構:以《電業法》修法爭議為例 徐美苓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婚姻不是盲目的:美國優生運動下的科學性婚姻 賴品妤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醫學的愛滋印象:醫學教育中的愛滋生命政治 于政民 長庚大學醫學系
穿越實驗室研究的迷霧:如何理解科學人如何說話? 李一平1
盧佳慧2
洪宜君1
楊倍昌1,2
1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

2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世界一流」的島嶼科學史: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的軌跡,1970s-2010s 王秀雲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安全下莊?神明附身及其草藥醫療行為的模仿性、表演性與敘述策略 盧佳慧 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測繪國家自主減量貢獻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 李河清 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
代工是什麼?技術變遷與後進發展 劉清耿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技術物的生命史類型學:一個博物館觀點 林崇熙 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自組場次論文口頭發表

主題 籌組人 論文題目 作者 單位
風險知識與技術物之制度化實踐:以感染控制與疫苗為例 何建志/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1. 疫苗風險制度化之臺灣實踐:以H1N1流感疫苗與急性瀰散性腦脊髓炎(ADEM)因果認定為例 何建志 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
2. 特許的生命:疫苗的專利經濟與生命政治 陳宗文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3. 該不該告訴病人?醫院大規模不良事件之揭露兩難 林欣柔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台灣藥材產業之變貌:以「技術—產業—政策」為觀點的探析 陳柏勳/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中醫師 1. 台灣現代中藥學教與用的斷裂:科學中藥與水煎藥於臨床實作的反思 林志宇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臺北慈濟醫院中醫科
2. 藥材炮製標準化政策中的身體、技術與規範 陳柏勳 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中醫科
3. 從府城漢藥店看臺灣傳統中藥房的機會與挑戰 鄭佩雯 臺南府城漢藥店誌作者
4. 地方創生的觀點看待中藥製造業工廠轉型-以天一中藥生活化園區為例 張芷寧 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
親職與科技 官晨怡/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1. Childhood Vaccination Hesitancy in Taiwan 官晨怡 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2. Globalizing Neuroparenting:  Heibaika and the Parental Anxiety in Taiwan 陳嘉新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3. 3C控管親職:科技如何配置親職? 張廷碩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4. 協商ADHD醫療化與母親譴責文化 曾凡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醬文化之技術山海觀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1. 吳郭魚的故事(下集):水產科學、味道與市場差異化 鄭肇祺 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2. 醬味:心滋味與心科技 陳建源 中興大學中文系
3. 原味與加味:花蓮原住民野味攤與風味餐廳的發酵實作 李宜澤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醫療專業、照護與性別 黃于玲/成功大學助理教授 1. 影響台灣護理及醫師組織承諾的因素:一個勞動過程的觀點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 媽媽教室異托邦之百年轉變 張弘潔 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3. 親屬間活體器官捐贈移植決策的自主、性別與家庭 林雅萍 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台•美•之間:RCA案和STS實踐的最後一哩路!Taiwan RCA and STS in Practice: Final Sprint! 彭保羅Paul Jobin/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1. 10年來,我們贏得了什麼?檢視RCA集體職災案 2018年最高法院判決與STS社群的參與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2. 看不見的危害:RCA案的環境暴露評估與次細胞層級的身體損害 林宜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3. 給下一個世代的未爆彈? 從C組原告訪談中再探精神損害(A Time Bomb for the Third Generation? Rethinking Mental Damage from Interviews with Group C Plaintiffs) 彭保羅1
張閔喬2
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臺灣大學醫學系
懂牠的技藝:跨物種互動的照護邏輯與科學組裝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簡妤儒/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1. 懂牠的痛:當實驗室是一種棲息地,而物種特性是一種生物文化反應 趙恩潔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2. 懂牠的心聲:動物溝通中的毛小孩主體再現與關係建構 簡妤儒 臺灣大學社會系
3. 懂牠的聲音:馬來西亞燕窩產業中人造燕屋的聲音組裝 郭育安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
4. 懂牠的需求:台灣飼養者與瀕危陸龜合作拼繁殖 葉貞沂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5. 懂牠的療效:爪哇藥水科學化與在地鑲嵌的療癒知識 洪崇仁 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風險溝通的再聚焦:途徑、治理與新嘗試 周桂田/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1.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傳播途徑:以芬普尼污染雞蛋事件與非洲豬瘟事件為例 張涵茵
徐健銘
周桂田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2. 空污治理的困境-失焦的風險溝通 施佳良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3. 化學物質災害防救之資訊基礎建設 林木興
周桂田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4. 專家、媒體與公眾的橋接平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作為科學風險溝通途徑 高佩懃1
徐美苓2
劉華美3周桂田1
1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2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3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5. 空污治理中的環境正義實踐:以美國南加州為例 杜文苓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跨越治理鴻溝– 臺灣能源系統的社會技術轉型分析 張國暉/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趙家緯/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1. 從政府治理到轉型研究及風險治理:來自系統、科技與頑強問題的新刺激 張國暉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2. 漁電共生或漁電競爭?——能源轉型下的環境社會衝突與替代性發展 邱花妹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3. 能源轉型風頭上的臺灣離岸風電發展 房思宏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 一石二鳥亦多管齊下:臺灣電力需求面管理之轉型政策組合分析 趙家緯1
林怡均1
周桂田2
劉華美3
1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2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3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三、個別論文投稿海報發表

編號 論文題目 作者 服務單位
山1 在空氣污染議題下,男孩與女孩的想法和行動 陳姿羽、張弘潔 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山2 市場與技術共塑的環境災難:以2008年後中國焚燒爐產業發展為例 卞中佩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山3 Reassembling Renewable from the Margin: Taiwan’s Experiences of Offshore Wind Farms in Energy Transition 呂采穎 Maastricht University
山4 離岸風電VR新聞的民眾風險感知與態度改變 陳璽尹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山5 臺北都會區公車路線治理機制與跳蛙公車的移動性 林珈羽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山6 後黑客松:開放資料相關黑客松之參與經驗與反思 楊克鈞1,2
李盛安3
1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2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3開南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
山7 國際援助、周美玉與台灣軍護之養成,1949~1970s 盧孳豔1、張淑卿2 1陽明大學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
2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山8 鞋墊專利對身體的重構 洪佳慧 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山9 醫藥的省思與展望-專利藥與STS的對話 徐佳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山10 拆解不潔的聖物-近年最高行政法院與大法官在藥害救濟的對話 王宗偉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山11 禮教規訓下的性別與空間隔離—以北京四合院建築空間為例 黃稚純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山12 城市再現之研究:賦權與釋權 ——以「武漢規劃展示館」為例 余一蕾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山13 知識溝通的可能性:大學博物館中的校史展示與歷史教育 陳恒安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四、擺攤展示

編號 主題 聯絡人 單位
 

海1

想「藥」在府城生活:古都基金會臺南市中西藥行產業調查計畫成果 王思皓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海2

泉源的桌子 朱胤慈1邱銘哲1劉清耿2 1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海3 老科技?!類比紀錄技術的美妙 王治平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海4 STS的完全攻略KNOWHOW驗證版:理論、成果與現場 翁裕峰 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海5

農業循環經濟之實踐 廖健森 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生活科學研究科

海6 臺灣食物面面觀 郭忠豪、曾齡儀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海7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吳嘉苓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海8 陽光伏特家 陳惠萍 陽光伏特家創辦人
海9 達德能源 賴燕珍 達德能源集團
海10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趙家瑋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海11 科技、傳播與社會學門 黃彥琳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海12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 林楷昀 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海13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海14 Duke university press
(EASTS 期刊)
Tammy Cha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社
海15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成大出版社

程惠芳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