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治理原點出發:海洋版圖、邊界與技術的協商

召集人:洪文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副教授)
主持人:王毓正(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副教授)

本場次以數個案例研究,討論縱貫陸地和海洋的技術、權力與空間的角力與協商。鄭肇祺在陸-海邊界的海岸線進行研究與教學,透過漁撈技術執行者看到傳統的虱目魚苗捕撈及人群移動,到今因魚苗繁殖技術成熟促成新社區及產業結構建立。洪伯邑與練聿修將視角往無垠大海延伸,關注中國、日本、台灣在釣魚台海域以漁業技術角力,重塑以陸地為本的疆界觀念,與海洋資源的圈海取用。當下台灣在發展離岸風電時,又如何治理海洋國土?陸曉筠以美國麻州Cape Wind離岸風場的建置規畫到終止,其利益相關者間的權力競逐,期許台灣能建立綠色又平等的海洋空間使用規劃。而台灣當下對海洋科技的積極投資,也促成船舶科技主管單位及學術社群,積極推動建立大型實驗室。陳政宏、王治平進一步分析,船舶是與複雜海洋環境互動的大型技術物,台灣的政治、外交現實,及相對小型的科研能量,應該以結合實船資料回饋後續設計及數值模擬的做法,而不是一昧追求科技大國的研發方式。本論壇歡迎對海洋技術與權力競合有興趣的聽眾,對本論壇分享的研究主題提出進一步的建議與研究取徑。

關鍵詞:漁具漁法、漁業產業、海洋疆界、海洋主權、海洋空間規劃、船模實驗

以海岸線作為教學場所:移動、產業與漁業技術的變遷

鄭肇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筆者對水產養殖業的研究從臺灣西部擴展至東部,除了因職涯發展外,也受到臺灣高等教育系統愈趨重視社會實踐計畫所影響。在執行計畫時,筆者與學生來到臺灣杉原灣進行學習,並逐漸養成為校外教學作為研究方法,透過各種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機會,蒐集筆者主要研究之虱目魚產業的歷史及田野資料。筆者將分享二十世紀虱目魚苗捕撈行為導致的人群移動,而魚苗繁殖技術的成熟,又如何影響新形成的社區的產業及社會結構?同時,筆者將反思大學社會實踐中的田野工作,與數位媒體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關鍵詞:漁具漁法、人工繁殖、產業、移動、社會實踐

Bordering a Gray Zone over the Ocean: Fishery, Resource Frontier, and the Maritime Territoriality among Taiwan, Japan, and China

洪伯毅(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練聿修(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This paper, by addressing the contested fishing gray zone near the Senkaku Islands (Diaoyu Islands) among Taiwan, Japan, and China, reconsiders the reconfiguration of maritime border of East Asia. Maritime border has recently been a critical issue in social sciences. The immense and seemingly boundless ocean, in fact, does involve in a variety of bordering forces. Meanwhile, the state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terrestrial borders has been challenged by the depth and the relatively unbounded ocean waters. Moreover,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ies has also enabled more human activities for exploring the ocean as a resource frontier, especially for the fishery. Recently, the depletion of fishing resources has pushed Taiwan, Japan, and China to secure state territories over the ocean for fishing rights. As a result, taking the fishing gray zone near the Senkaku Islands as the case, this paper aims to re-think the East Asian maritime border beyond the terrestrial framework of land-based Westphalian demarcation of nation-states. In accordance, it emphasizes more on both the colonial and cold-war legacy in bordering the vast ocean as both for the state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for the extraction of ocean resources. In other words, while the political competition among modern nation-states, Taiwan, Japan, and China in particular, to border the ocean as the extension of state sovereignty never end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actices of East Asian maritime border have been more the interweaving of colonial, cold-war, and resource borders over the ocean around the Senkaku Islands.

Keywords: Maritime Border, Colonialism, Cold War, Sovereignty, East Asia

船舶技術發展與設置大型實驗室的政策與治理

王治平(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工程系 副教授)、陳政宏(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

近來海委會下的國家海洋研究院開始主導籌設協助船舶設計開發的大型船模實驗設備,其設置之前因、背景、執行過程均為高度專業性,也與船舶研究專業社群的內部政治、執行力、新部會的政策發展考量與其他部會的協調溝通密切相關。過往六十年間也陸續有國家級、準國家級的大型船模實驗設備之籌設,有的建置於大學內,有的受諸多因素干擾而中止。研究者試圖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觀點與方法,回顧分析大型實驗室的政策與治理問題,並對設置大型船模實驗室及其研發目的科技政策建言。分析的主題面向包括:高速電腦模擬時代科學實驗的角色與實驗室的必要性與貢獻、國家級實驗室及準國家級大學實驗室的標準與運作、專業科研社群與人力培育、學術政治等,並探討特殊載具工程領域(例如與航太工程比較)的規模與文化對上述問題的影響因素。最後對載具工程研究的政策建議包括:若我國仍要自行開發高性能海空載具,應專注擴大計算模擬的規模及提升水準;大型實驗室的設置或有部分必要,但須量少質精,宜審慎長遠規劃,並善用實船實機量測數據回饋於新設計。無論模擬或實驗,即使維持最小規模,均須有足夠的投入及完整的人力與制度配套。

關鍵詞:模型試驗、船模水槽、國艦國造、船舶技術、載具工程、電腦模擬計算

誰的海洋? 從美國麻州 Cape Wind 的失敗案例看海洋空間規劃

陸曉筠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副教授)

「海洋」為公共財的概念。但海洋資源的使用涉及多重之權益關係群體,也造成現今海洋空間的許多衝突與困境,本文將深入美國麻州 Cape Wind 的個案,思考Cape Wind所呈現出海洋使用者的爭奪戰。具有130 支風機的Cape Wind 在2001年規劃設立於美國麻州鱈魚角(Cap Cod)海域,離岸約77公里,當時被認為是北北美第一座、也是最大一座的離岸風田場。歷經16年跟航運、候鳥、鯨豚、漁業、飛機航道、視覺、土地正義等各式權益關係人的衝突與官司,業者在投入超過一億美金後,終於決定在2017年正式終止計畫。當時許多的評論指出,這些衝突與紛擾並非風場計畫本身的設計問題,而是放在一個錯誤的地點,究竟何處是「對」的地點? 對誰是「對」的? 在目前台灣充滿綠色困境(green-green-dilemma)的時候,或許可用此案例來建構海洋空間規劃的思維。

關鍵字: 海洋空間規劃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SP)、離岸風場 (off-shore wind farm)、綠色困境(green-green-dilemma)、Cape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