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電子報主編的話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除了在專業系所、公共論壇、社會參與的各種場合可以看見STS夥伴活躍的表現之外,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具體且深度地實踐STS的理念呢?相信很多人會同意,大學的「通識教育」是實踐與擴展STS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場合。

除卻對於通識教育在「實然」面上,因為許多歷史因素而被冠上的營養學分、輕鬆學分等污名之外,通識教育在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上,其實十分強調統整與融通精神的發揚,而各個學校的通識教育課堂,更因為有來自於各種院系及不同年級學生的組成,可謂是一個「社會的小縮影」。因此對於STS來說,如果能夠在這一個社會的小縮影面前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說是STS在社會上另一個具體與入世的介入,更可以影響普羅的公眾,所以通識教育其實是STS一個極為重要的實踐場域。

記得在一次STS的相關會議中,與幾位STS的朋友提到,似乎現在剛好有許多不同的夥伴同時在不同區域及單位的通識中心服務,而這些朋友也成為本期電子報主要的邀稿對象。本期電子報的三篇文章,分別從通識教育與STS的宏觀關係,通識教育與STS融合方式的紀實,以及個人與通識教育的結緣經驗,從上往下開展出不同的意義。第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林文源教授「當通識預/遇見STS」一文,文中除了同步地回顧通識教育及STS在台灣發展歷史上的共通性之外,並主張通識教育本身的發展與落實,本身就是一個STS的議題,最後並語重心長地提出作者在通識及STS間互相融通的自我期許。第二篇文章是成功大學王秀雲教授針對該校通識教育中心辦理「工程與社會工作坊」內容所進行的側寫,文中強調無論是在通識教育中注入工程與社會的元素,或是在工程教育中納入更多的工程人文社會內容,應該都是未來應發展的方向。第三篇文章則是中興大學許宏彬教授以自己當年修習通識課程的心路歷程,說明「如果當年有STS的通識課」,或許能提供一些茫然無所從的大學生一些資源,可以好好地理解當下的學習、實驗室生活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