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席捲全球的職業病風暴
2005年6月,日本媒體揭露機械設備領導品牌「久保田」公司位於尼崎市的工廠,在過去十年間有五十一名員工死於罕見的惡性間皮瘤,並有更多勞工死於石綿相關疾病。
惡性間皮瘤是發生在胸膜、腹膜或其他體腔內膜間皮組織的罕見癌症,已知男性的惡性間皮瘤有九成以上可歸因於石綿暴露;也就是說,一旦被確診為惡性間皮瘤,幾乎可直接認定為石綿引起的疾病。然而因潛伏期長達數十年,導致這個因果關係相當明確的職業病容易被忽視。
報導指出,久保田工廠自1957至1975年期間以石綿為原料製造水泥管,讓員工長期暴露於石綿粉塵中,是數十年後出現員工集體罹患惡性間皮瘤的主因。報導更揭發該工廠長期以抽風設備將廠內粉塵排放至廠外,造成廠區方圓一公里內的居民長期暴露於石綿粉塵中;石綿粉塵隨著風勢飄散,甚至影響到廠區下風二公里以外的居民。久保田工廠的石綿暴露不僅使廠內員工受害,周邊社區也有超過三十多名居民罹患惡性間皮瘤死亡。
久保田事件引發日本社會的震撼,促使日本政府通過石綿補償與預防法令,並迅速發展成全國性的石綿疾病求償運動。在石綿的訴訟中,法院更確定了國家與產品製造商的責任,認定國家對於危害人民生命情事的「不作為」已超出可忍耐限度,因此必須負擔賠償責任,而生產不安全建築材料的製造商,也必須對石綿疾病受害勞工負起責任。
在歐美,大多數國家在1980年代便開始積極立法管制進而全面禁用石綿,但法國遲至1997年才禁用石綿,相較其他歐洲國家晚了多年。法國立法管制石綿的推力,主要來自於1994年的媒體報導,當時有四位高中教師的遺孀,因丈夫死於惡性間皮瘤而聯合向法院提出告訴,此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法國政府在輿論壓力下,於2000年設置「石綿受害者保障基金」(FIVA),作為國內罹病者之補償機制。
在義大利則有一件牽涉五千名原告的石綿受害刑事訴訟案,亦指出司法訴訟對於職業病補償制度的積極意義。而社會福利機制相對較完善的德國,政府以擴大職業病補償範圍作為因應。南韓則是與日本類似,除了有職災補償制度之外,另設有石綿公害救濟機制,以對石綿疾病受害者提供補償。
看不見石綿危害與職業病的台灣
石綿,由於擁有良好的礦物特性,曾在工業製程中被大量使用,更被暱稱為「神奇礦石」,普遍運用在各類產品與建材上,生活環境中無所不在,甚至還曾被拿來製造香菸濾嘴。1970年代後,石綿被確認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因石綿而罹病的勞工、居民、消費者亦浮現檯面。石綿引發的疾病,成為工業發展史中規模最龐大且社會爭議最多的職業病,至今仍是許多工業先進國家的重要政策議題,在新興工業國家也還在大量使用石綿,並透過國際貿易的商品流通影響全球,直至今日,石綿危害仍是現在進行式。
台灣石綿進口量最高的年代是在1980年中後期,但由於從暴露至疾病發生的潛伏期高達數十年,故石綿相關疾病近年來甫快速增加。根據推估,台灣的間皮瘤發生率可能在2020-203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每年新發個案可能超過百件,而引發的其他癌症數量也恐相當可觀。歐盟在1998年即已全面禁用石綿產品;至2013年底,全球已有超過五十個國家全面禁用石綿,包括歐盟、日本、南韓等國。然而,台灣仍允許部分產業在2017年底前繼續使用石綿產品,而老舊建築物所使用的石綿瓦、含石綿建材仍無所不在,在拆除裝修過程可能造成工作者的職業暴露,但相關問題卻未受到社會正視。
從歐洲、美洲、非洲到亞洲,石綿所造成的工業及環境污染,穿越時代、跨越區域,持續威脅著全球各地的勞動者與民眾。《致命粉塵》一書,蒐羅及分析國內外案例與經驗,從石綿疾病的出現,追溯到工業發展;談到科學證據,看見背後的政治角力,點出各國為求經濟發展,將犧牲人民的健康視為「必要之惡」。
致命粉塵:石綿疾病,工業發展史中的職業病風暴。圖片來源: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石綿問題是一面鏡子,具體呈現整體社會如何看待隱而未現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以及政策決策者如何回應工業化過程對勞動階層帶來的傷害。當其他國家開始反省過去「罪行」並試圖提出補救之道時,反觀台灣,社會對於石綿的危害認知仍舊不足,我們認為必須更積極正視石綿對社會帶來的危害,除了透過宣導,亡羊補牢,讓過去有接觸史的人能被挖掘出來進行健康追蹤,而未來可能接觸到石綿的人也能有認知,採取預防措施。只有整體社會看見職業病的存在,建立安全健康的職場才有實現的可能,也是此書出版的意義。
作者:鄭雅文、黃怡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執行長)
出版社:社團法人臺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出版時間:2017/7/19
延伸資訊:紀錄片《看不見的石綿危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AuwjDRG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