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術圈及公眾對台灣近代史的關注越行興盛,面對不同讀者群的歷史書籍、講座、媒體,及針對各領域的歷史研究方興未艾。台灣科技與社會學特別關注近代台灣的科學、科技、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台灣社會的交織,也希望這些研究與好奇,能夠以適切活潑的管道方案,與公眾共享共饗對話。
願意實踐公眾博物館學(Public museology)的博物館,洽是一個被深切期待的場域。這些博物館不僅在表達手法上從過去單方向的陳述、展示,擴展到參與式、科技的引入與創新,納含更多前進的、與社會互相型塑的見解,更在典藏研究與展示教育上,嘗試脫離以傳統單一價值論述的框架,創建台灣當代對近代台灣的新認識。位於國定古蹟台北機廠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是台灣第一個國家級的,以特定產業主題,活用工業遺址的技術博物館,更是公眾博物館的先行實踐者之一。
臺北機廠的前身可追溯自19世紀清代的「台北機器局」,1935年作為「臺北鐵道工場」在松山啟用,並在2013年走入歷史。經過鐵道愛好者、文化資產倡議者及公眾努力,2015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9年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預定於2024年短期開放,2027全區開放。「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與「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聯合籌辦此次參訪研討,期待由STS學者與鐵博同仁交流中,激盪出STS視角對大型技術博物館的期待與助力。
當天先由研究典藏組組長曾令毅分享「從臺北機廠的發展與機械設備淺談臺灣近代工業技術史(1885-1945)」,參加者可初步了解臺北機廠的重要性;接著由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導覽場區,親身進入歷史場域,及觀察近年籌備處的投入與規劃。最後的綜合座談邀請鐵道專家,也是籌備處首任主任洪致文,成大博物館前館長陳政宏(錄影與談),成大博物館前副館長陳恒安,及國家鐵道籌備處主任鄭銘彰、研究典藏組組長曾令毅、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組長林慧芬等與談,希望引發STS社群以鐵道(博物館)為研究/實踐場域的動念,並共創大型技術博物館在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各面向的STS學術引力及助力。
暫定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