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Association
2025年「碩、博士論文獎」
「博碩士論文獎」委員會(按姓氏筆劃排列):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李宜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李宛儒、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曹家榮
收件與資格審查:
2025年度博碩士論文獎於2024年12月11日至2025年2月14日17:00之間收件,收到碩士論文19件、博士論文5件。收件截止後,學會助理彙整稿件及論文資訊,確認參加資格。
初審:
二月,委員在互不干預的前提下,各自初步評估每篇稿件與STS之契合度。
三月下旬,委員召開初審會議,詳細討論、取得共識,淘汰契合度低的稿件。評選標準包含研究主題、與領域文獻之關聯、研究材料與方法、領域貢獻。確定送往外審之名單後,為每一篇入選外審階段的稿件提名適切之外審人選並取得共識。
外審:
四月上旬至五月為外審期。外審邀請流程為學會助理根據外審名單,向外審人選寄發邀請函、徵詢審查意願,若受邀者婉拒,則請益對方是否有推薦人選,並由委員會繼續討論和提名人選。此一邀請步驟重複至每一篇論文均有兩名外審委員為止。此一時期包含與外審協調審查意見回覆期限之彈性的空間。
決審:
五月中旬,委員會閱讀外審意見,在互不干預的前提下,各自構思決審意見及推薦之名次。
五月下旬召開決審會議,詳細討論得獎與淘汰名單,然後評選最終名次,以分工方式為各篇得獎論文整理與摘錄外審意見,產出評審報告。
得獎名單
(依姓名筆畫排序)
博士論文 優等獎
陳容 | Queering relatedness: Gay men’s reproductive paths and family making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Professor Sarah Franklin & Dr Marcin Smietana | |
學位 | 英國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社會學系 | |
評審意見: | 本論文提出男同志如何想像自己生育的可能性,如何組裝生育計畫,如何設想自己跟小孩的關聯,如何建立親緣。由於跨國代孕需要透過複雜的人工生殖技術,因此在論述上除了與生殖研究、酷兒研究、家庭研究、性別研究等等有所對話,也產生了重要的STS意涵。論文的訪談資料非常豐富,理論層次上,作者成功橋接「生殖分析」(reproductive lens)對規劃編排的動態強調與多層次分析論文寫作清楚而生動,並能恰如其分地結合文獻與田野資料,是非常成熟的學術作品。能彰顯加入STS視野的同志研究與生殖研究,更全面而完整。而這本以生殖研究最少被研究的使用者(男同志)為主角,也能回饋給STS學界,作為STS研究生育成家、親緣關係與身體感的絕佳案例。 | |
陳柏勳 | Herbal Toxicity Counts: Negotiating Herbal Toxicity for Identity and Modernity of Diasporic Chinese Countries after World War II. | |
指導教授 | Aya Homei (Supervisor) & Ian Burney (Supervisor) | |
學位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研究中心 | |
評審意見: | 本篇博士論文在探討「中草藥毒性」如何成為戰後華人國家(如台灣與新加坡)在現代性建構與國族認同過程中的關鍵議題。作者強調「毒性協商(negotiating toxicity)」作為一種文化、政治、知識體系交織下的行動實踐。論文名稱「Herbal Toxicity Counts」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指中藥毒性變得「有份量」且須被量化衡量,另一方面則強調「計算毒性」的技術與方法隨時代與地域而異。本論文在原創性,書寫結構,以及引用與批判論述上皆有上乘論述。本論文強調,「毒性」是一種在科學、文化、政治之間不斷協商的概念。這樣的研究對台灣的醫療史研究也為STS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與研究面向。相當值得推薦。 | |
博士論文 佳作獎
徐蓓婕 | A Mild Approach to In Vitro Fertilisation:The Complexity of Reproductive Decision-Making in Japan | |
指導教授 | Prof Maria Iacovou | |
學位 | 英國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社會學系 | |
評審意見: | 這本論文關注日本的特殊模式(「溫和刺激 IVF」),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指出日本女性的人工生殖選擇與當地治術選擇和社會文化的共生情。看似傷害小的「溫和刺激 IVF」模式,背後反映的是技術、社會文化、以及商業化醫療的多元交織結果 。在理論上以「共生」(co-production)作為分析架構,指出當代人工生殖技術中多元存在的「共生」情況—特別是治理權力、商業化的生物醫學、以及高齡和少子化的特殊情境,帶來了政策模糊性、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社會文化中的性別不平等不同面向的交織下,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高的試管嬰兒(IVF)治療週期數目的國家。不論是在理論的延伸和混合方法論的運用上都相當引人入勝,論證之邏輯與清晰度相當高,值得推薦。 | |
碩士論文 優等獎
林育加 | 跟著冷凍鮪魚走:臺灣印度洋鮪釣業的漁業治理與國家-企業複合體 | |
指導教授 | 洪伯邑 | |
學位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 |
評審意見: | 論文探討臺灣遠洋漁業如何在公海作業,透過漁業技術與國家的境外治理,使臺灣在 2020 年成為西印度洋大目鮪捕撈量排名第一的國家。論文提出「國家-企業複合體」的概念,強調鮪釣業的發展仰賴漁民技術的提升與模里西斯海外基地在生產鏈中的關鍵角色,並分析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如何重構公海資源的分配與治理。本論文具備理論創新,論文以政治地理學為主體,結合 STS 關注的多重物質性、漁業科技與數據基礎設施等議題。在方法論上,作者採用「跟著冷凍鮪魚走」與「海洋裡/上/超越」兩種方法,並不僅是口號式的「追隨冷凍鮪魚」,作者更實地移動到模里西斯進行觀察,豐富了台灣遠洋漁業實力的歷史與現況的治理細節,展現出極高的田野敏銳度與研究誠意,亦增進了論文的可信度。這是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田野厚度的碩士論文,對 STS 社群關注的物質性、知識實作與科技-制度共構等主題皆有深度回應,也為臺灣遠洋漁業的國際角色與空間治理提供重要的學術視角。 | |
賴國瑛 | 展演人口轉型模型:台灣家庭計劃政策部署與婦女避孕軌跡(1960s-1980s) | |
指導教授 | 陳宗文 | |
學位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 |
評審意見: | 論文針對台灣生育變遷的過程,提出一個不同於既有人口學理論「形勢行動理論」的詮釋,借重 Michel Callon 的展演性概念,歸納出「專家部署」、「統計部署」與「身體部署」三種部署如何展演實現下降的生育率曲線,強調各種非人行動者(如人口學模型、統計技術、避孕方法、節育宣傳等)對生育變遷的形構。論文討論不同政策行動者在不同時期的實作策略(如發放小額優惠的單張吸引女性前往診所裝置樂普、並以此搜集和追蹤婦女的避孕、以及醫師的裝避孕統計和發表),特別是讓當時女性因各種生子壓力、避孕和墮胎的身體經歷現聲,補足了過去國家的生育治理中女性長期失聲的問題。整體而言,論文的組織縝密、文獻討論完整,田野方法及論點皆具有原創性,論證邏輯清晰,內容精彩。這本論文不論是在女性主義研究、社會學、和 STS 領域,對了解台灣的生育治理和女性的具身性經驗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 |
碩士論文 佳作獎
張芸瑄 | 運動幼苗的守護神:臺灣校園運動防護員的跨域專業實作 | |
指導教授 | 林文蘭 | |
學位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
評審意見: | 這篇論文探討校園運動防護員如何運用跨域專業從事防護實作。作者長時間深入研究場域,描繪出厚實、細膩田野樣貌,讓讀者能夠清楚看見校園運動防護員如何在勞動現場與不同行動者協商,進而讓讀者能理解防護員在醫療專業與運動團隊之間的跨域互動。以碩士論文來說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值得肯定與鼓勵。 | |
劉曉彤 | COVID-19中的香港長者與照顧者:以照護的邏輯修繕「疫苗決策」 | |
指導教授 | 官晨怡 | |
學位 | 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 |
評審意見: | 這篇論文探討在COVID-19疫情期間香港長者疫苗施打的決策脈絡。論文本身結構清晰、訪談資料豐富、論證亦具說服力。特別是,作者在2021年至2023年疫情最嚴峻的時間,仍努力透過各種途徑蒐集資料,更為難能可貴。且在理論與方法上,作者亦展現了一定的原創性,為傳統公共衛生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切入視角,也補足了長者疫苗決策的空白。因此,本論文是一篇值得肯定與鼓勵的碩士論文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