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社會性科學議題(簡稱SSI)在美國學者Dana Zeidler及其研究團隊大力的提倡下,一時蔚為科學教育領域的新趨勢。近年科學教育的改革聲浪中,皆以如何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為改革課程與教學的主要目標,強調學校科學教育應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主動參與社會上關於科學、科技與環境等議題的決策判斷。當SSI教學可產生的學習成效與科學素養一詞結合時,此類的學習活動似乎就有必要出現在自然科的課堂中,更且,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所評測的就是科學素養,因此,運用SSI於科學教學就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當性和迫切性。然而,任何新興的課程與教學理念在學校是否能有效的推展,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課程架構或教材內容的轉型與否,而在於實施者,也就是教師的觀念上是否能接納此教學理念,以及是否有能力進行新的教學。當然,我們都同意在推動新課程理念時,應該要透過師資培育和教師專業成長的管道,但是要有效地說服教師從事SSI議題教學,速成的研習課程是無法達成的,筆者想藉本文談談個人的觀察。
過去幾年,筆者以SSI中特別與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與人類發展有關的爭議性議題作為素材,意圖尋找合適的教學舞台,特別是在自然科的課室當中。暫且先撇開課程進度、時間壓力或考試不考等因素的考量,要讓教師融入這類爭議性議題於教學中,遇到最主要的障礙是「議題的特性挑戰了科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學校科學給人的印象是「傳授有標準答案、絕對正確的知識」,當介紹科學發展的題材時,也都呈現出對人類文明現代化的貢獻是正向的,所形塑出的科學形象自然而然影響了師生對科學學習活動的目的與觀感。SSI具有科學和科技發展引發爭議的內涵,其中更增加了社會和經營管理的兩難情境,通常涉及結構性不佳、科學證據不夠充分,且不同利害關係人具有多元觀點等特性。因此,想要以這樣的素材營造教學的情境,勢必會超越傳統科學知識導向的學科教學範疇。教師個人除了科學專業外,也必須對其中的社會、經濟、政治、倫理道德等面向有些涉獵。此外,教師必須有機會思考科學知識和科學實踐的特性,能體察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科學的限制,也才能放下身段,不以傳授「正確知識」為科學教學的唯一職志。
若將SSI教學視為培養反思探究和社會轉型的溫床,則教師和學生應同時扮演探究者的角色,共同檢視和討論彼此對議題的看法和主張。在這樣的課室中,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者,而是與學生同為反思者和學習者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在此類課室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樹立具有「批判反思」「理性推論」「多元關懷」的模範,潛移默化中學生也會習得這些能力,未來也較願意主動參與相關議題的決策和問題解決。基於此前提,教師本身的知識和經驗需要被提取,必須有合適且長期的專業成長方案,提供教師探索SSI的機會,使其檢視不同立場的論證內容和價值信念,親身體驗判斷思考的歷程,之後才有可能願意嘗試議題教學。筆者與研究生曾做過幾個以教師為對象的調查研究,選用當時引起社會關注的環境爭議事件,如蘇花高、湖山水庫、高山纜車等,以瞭解教師對這類議題的抉擇判斷歷程。我們的研究結果初步發現,即使在問卷中盡量提供技術、社會、倫理等多面向的訊息和論述,受測者仍傾向於將問題簡化,僅尋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因教師所受的學科訓練而有所差異。另也發現學經歷愈豐富的教師在思考議題時會較為多元和全面,其中曾在課堂上與學生談論過環境爭議事件的教師,對議題持有的立場會比較偏向中立。對於是否願意納入這類議題的教學,受訪教師們都抱持著肯定的態度,但明顯地受到研究情境的影響,多數教師對實施此類教學的策略也多半是「平衡報導」議題正反兩方的論點,而他們對這類事件的訊息來源多半來自大眾媒體。由此可見,能有針對議題事件作全面且深入分析的媒體報導或節目,對於教師的議題認知和教學應用具有顯著的重要性,而且我們希望這樣的題材能聚焦於爭議的本質,啟發觀眾以批判反思的角度建構個人對議題事件的抉擇與觀點。
我們另一項研究是從現有的教材中尋找具有爭議性的題材,以外來種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議題作為探討教師觀點的研究。檢視當時國小教科書各領域的版本中以社會科最常提及外來種所造成的危害,但對於外來種的定義,則在自然科領域的教材中有較明確的呈現,所介紹的外來種多為直接侵犯到人類財產或安全的物種,例如福壽螺、紅火蟻,其中我們也發現人們對不同物種的偏好差異,對外來種議題的處理態度也有明顯的不同。嚴格來說,這些教材裡所呈現的物種根據IUCN的定義應該稱為外來入侵種:「已於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環境中建立一種穩定族群,並可能進而威脅原生生物多樣性者」,也就是現有教材中仍過度簡化問題,名詞定義不完整,可能產生對議題判讀上的偏頗。當論及外來入侵種危害和防治時,其實也牽涉到科學技術、政治、經濟、價值觀及生命倫理等層面,因此,我們將此視為既存於教材中可發展為SSI議題教學的合適主題。我們設計一些衝突情境訪談國小教師,第一個情境是同為影響原生植物的外來入侵種的小花蔓澤蘭和馬纓丹,卻因是否有美麗的花色而有不同的評價;另一個為放生在台東地區的白頭翁與生活在該區域的臺灣特有種烏頭翁雜交,可能造成此特有種滅絕的問題。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教師是否具備相關學科背景、教授自然科或良好的物種辨認能力,對於外來種的定義和概念都不夠充分,當面對衝突情境時往往產生價值混淆和判斷上的矛盾,也欠缺思考外來種問題的根源是人類而非入侵物種的原罪。另以外來種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事件:「中國藍鵲與臺灣藍鵲雜交,是否應移除中國藍鵲?」為題,調查國中生物教師的議題立場和教學觀點,對採取移除作法表示贊成和反對的比例相等,但有一成的教師選擇中立,其論點有「種源保存」「自然淘汰」「適應」「演化趨勢」等,因而期待有折衷的方案。調查的五百多位國中生物老師能適當地指出此外來種議題可融入的國中教材單元,且有八成以上的老師都認為適合且願意融入這類議題於其生物科的教學中,其理由多半為可加深加廣某些單元的概念學習且增加教學方法的多元性。那些認為不適合的理由則主要為議題內容與學生的切身性不足,擔心學生能力不足,且沒有充分的時間可以補充背景知識等的考量。調查對象為生物老師,似乎具備有充分的議題知識,僅有幾位自稱非生物相關科系畢業的教師提及教師本身的議題知識有限而不願意教授這類題材。
由這些觀察結果,筆者深信教師對環境議題的知識與價值觀,勢必會影響他們的教學實踐和對學生學習的看法。研究過程透過議題情境的呈現和提問的問題,已某種程度地提供參與教師一些題材和刺激,特別是所營造的對立觀點和衝突情境,應可引起他們對議題的覺知。筆者在所開設的師培課程中,也設計議題探究的專題活動,讓這些未來教師能具備議題相關的知識和從事判斷思考和論理的經驗,將這樣的學習歷程轉化為教學方案。當然,我們知道要讓SSI議題教學要真正在學校課室裡萌芽茁壯,還需要克服很多外在因素,但從說服教師著手,不失為一個立即可行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