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議程(暫定)
年會議程7月4日(下載版)
年會議程7月5日(下載版)

2020STS年會議程場次表—74()
場地 HC105演講廳
(162人)
09:00-09:30 報到
09:30-09:45 開幕
09:45-10:50

(65分鐘)

COVID-19論壇】
主題:STS疫起來: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科技與社會
主持: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副教授兼所長)
與談: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員)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黃于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 助理教授)
10:50-11:00
(10分鐘)

休息

場地 HC101會場A
(33人)
HC102會場B
(24人)
HC103會場C
(60人)
HC104會場D
(36人)
11:0012:10
(70分鐘)
A1【多元跨域與實作邊界】 B1【STS的歷史探索】 C1【我們與政策的距離】
主持人:洪朝貴 主持人:王文基 主持人:楊倍昌
黃俊豪〈技術物如何被持續建構?以模具製造與塑膠射出產業引入資訊管理系統的過程為例〉(評論:洪朝貴)
陳佳欣〈發展多元行動者之科技溝通交流平台:科學市集概念的理論和實踐初探〉 (評論:宋世祥)
翁裕峰、李慶芳〈跨領域共創結構:在地聲音詮釋與運作下的USR計畫〉(評論:黃書緯)
李怡瑩〈漫漫來時路,何時待當歸? -淺談臺灣中藥房之今昔〉 (評論:王文基)
姜可祐、涂豐恩〈從南國到萬國:牡丹社事件與十九世紀人類學知識的全球交流〉(評論:洪廣冀)
楊克鈞、葉慈容、王珊珊、江明宗、李盛安、羅燦煐〈我們與政策的距離:從2019總統盃黑客松參與經驗思考公私協力的公民參與〉(評論:林祐聖)
陳政宏〈科普經費或業務縮減下的新科普政策〉(評論:楊倍昌)
羅凱凌、林俐君〈先安內才能壤外:核廢料政策之內部溝通機制與困境〉(評論:張國暉)
段馨君〈機器人劇場表演與AI政策〉(評論:林宗德)
場地 HC201 午餐
12:10-13:30
(80分鐘)
【會員大會】
碩博士論文獎 頒獎
理監事選舉
15:30理監事投票截止
13:30-14:40
(70分鐘)
導覽活動 (13:30集合)
【生生不息的STS動態現場】
加強年會與在地互動性連結,特別邀請在地工作者,深化在地文化特性與學術建構專題講座。「新竹城事探索小旅行」名額上限:30(時間14:00-17:00)「新竹六燃大煙囪的家」名額上限:20(時間14:00-15:30)
A2【物質實作面面觀】 B2【科傳學門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策略】工作坊 C2【知識生產對抗主流:知識建構的逆流過程】 D2【AI與社會】論壇
主持人:洪伯邑 主持人:杜文苓 主持人:吳宗泰 主持人:林文源
黃士玨〈農作生產的物質性意義:以屏東北部檸檬產業為例〉(評論:王驥懋)
安勤之〈從賽荷的寄食理論思考臺灣牛樟芝的社會生命史〉(評論:鄭肇祺)
何怡璇〈冷鏈與熱鏈:崁仔頂魚市的「鮮」經濟文化〉(評論:洪伯邑)
黃天愛〈老人與水:日照中心的失智圖像〉(評論:吳易澄)
與談:陳憶寧、顏瓊芬、岳修平、喬芷 吳宗泰〈員警與愛滋感染者的職業防護與衝擊〉(評論:鄭斐文)
黃齡儀〈以母乳支持團體經驗探索臺灣母乳哺餵持續的脈絡〉(評論:鄭斐文)
呂學穎〈對抗主流健康知識:生酮飲食實作者的知識拼裝與劃界〉(評論:鄭斐文)
呂芃樺〈素食主義母親在母親與孩子連結的營養攝取經驗:以母職為出發〉(評論:鄭斐文)
與談:劉育成、余貞誼、彭松嶽
14:40-
15:20
(40分鐘)
午茶
15:20-16:30
(70分鐘)
A3【數位發展的基礎設施】 B3 C3【風險、知識與治理的競逐】 D3【AI、法治與正義】論壇
主持人:黃心怡 主持人:杜文苓 主持人:陳思廷
楊軒豪、周世瑀〈反思綠色經濟下之數位科技發展〉(評論:黃心怡)
蔡宛芸、王志弘〈台北都會區食物外送服務的數位轉型與補缺式基礎設施行動〉(評論:曹家榮)
陳宗文〈From finFET to FinTech〉(評論:陳宇翔)
陳震遠〈指認與確證:新竹飲用水風險爭議中的污染重構〉(評論:杜文苓)
林宜平〈水落石出:RCA勝訴判決中的化學毒物暴露〉(評論:房思宏)
張怡婷〈空汙中的風與污染物觀察:大林蒲汙染地理下的環境知識建構〉(評論:房思宏)
與談:王道維、林勤富、陳弘儒
16:30-16:40
(10分鐘)
休息
16:40-18:10
(90分鐘)
A4【東亞科學知識的溝通與流通】 B4【身體、知識與醫療競逐】 C4【再現新聞中的科學與現實之挑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嘗試】 D4【SARS、中醫與社會】論壇
主持人:林士榮 主持人:郭文華 主持人:杜文苓 主持人:林文源
阮思瑀〈華蘅芳:一位晚清科學知識份子的社群交流〉
林士榮〈板塊如何就位:戰後台灣地質科學場域的誕生與競逐〉
尤仕廷〈當考古學檔案技術遇到自然科學分析技術:跨領域溝通的困境與轉機〉
張禎晏〈氣象預報的寧靜革命:數值天氣模式的引入與發展〉
林子勤〈用社會世界理論分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爭議:聚焦於2016年立法院公聽會〉(評論:吳易叡)
蔡友月〈Genetic Science in Identity Making: the Rediscovery of Taiwanese Origin and Ancestry〉 (評論:吳易叡)
楊倍昌〈等待諾貝爾獎:發現科學發展的軌跡〉(評論:郭文華)
陳璽尹、周桂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重塑科學媒體環境的行動研究〉(評論:杜文苓)
張涵茵、徐健銘、周桂田〈從非洲豬瘟事件看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傳播之現況〉(評論:陳憶寧)
李家安、高佩懃、劉華美、周桂田〈回收塑膠,真的循環再利用了嗎?--以媒體報導現象與回收產業發展的落差為例〉(評論:李松濤)
鄒硯芳、林毓傑、陳璽尹、徐美苓 〈臺灣與英國小報的生醫新聞之研究比較〉(評論:李松濤)
與談:張叔卿、皮國立、曾宣靜、陳柏勳
【晚宴】18:10-19:30
2020STS年會議程場次表—75()
場地 HC105演講廳
(162人)
09:00-09:30 報到
09:30-10:30
(60分鐘)
【主題論壇】
主持人: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主講:林敏聰(國立台灣大學  物理學系特聘教授)
主題:科學與技術的核心價值與人間條件:以自然科學政策為例)
10:30-10:40
(10分鐘)
休息
場地

 

HC101會場A
(33人)
HC102會場B
(24人)
HC103會場C
(60人)
HC104會場D
(36人)
10:40-12:00
(80分鐘)
A5【圓桌會議】展覽緊急氣候:台灣STS和台北雙年展 B5【科學史對STS的重要性及其關係】論壇 C5【台灣的電視技術、電視政策,與電視文化之權力動態與變遷歷程】論壇 D5【藝術、科技、社會:一場STS與藝術的對話】
召集人及主持:彭保羅 主持人:傅大為 主持人:方念萱 主持人:王友璿
發表:洪文玲、杜文苓、陳信行、林宜平、吳嘉苓、楊智元、羅凱凌

與談:郭文華、洪廣冀、林怡華

與談:楊振邦、雷祥麟、張谷銘、祝平一 與談:柯裕棻、魏玓、劉昌德 張顥馨〈台灣新媒體藝術現況之探討:一種科學技術研究觀點下的嘗試〉
柯惠晴、施香蘭〈從落差中探討科研單位經營科技藝術的定位: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陳怡君〈陳澄波的電線桿地景:日治風景畫與「視而不見」的基礎建設〉
王友璿〈從「行動中的藝術」到「做藝術行動」:科技藝術實作的自我民族誌〉
場地 HC201 午餐 【新書發表】
主持人:郭忠豪
1、張淑卿《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資深系友口述歷史紀錄(第一輯:護理奠基篇)》
2、張邦彥《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3、林益仁《野犬傳命:在澳洲原住民的智慧中尋找生態共存的出路》 黛博拉.羅斯著,黃懿翎譯。
4、洪伯邑《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
12:00-13:10
(70分鐘)
【海報發表】
(12:30-13:10)
主持人:邱大昕現場介紹
13:10-14:30
(80分鐘)
【海報展示】
【擺攤展示】
(13:10-16:30)
A6【後山日先照?從台灣東部看STS的幾種方式】論壇 B6【STS、思想與教學實踐】 C6【高教人社及非熱門領域發展問題與對策論壇2】 D6【吳泉源老師紀念論壇:技術、政治與理論】
主持人:李宜澤 主持人:區曣中 主持人:陳政宏 主持人:林崇熙
與談:戴興盛、陳毅峰、鄭肇祺 林文源《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2:餐桌上的食安風爆》
許倍銜《巷口3067:一場擾動與連結新竹舊城的教育實驗》
黃俊儒《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
陳瑞麟《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西方自然哲學與科學史,從古代到文藝復興》
與談:陳曉郁、洪文玲、黃涵榆、陳婉琪 洪靖〈設計、權力、與民主:重探技術物的政治性〉(評論:張國暉)
蔡穎杰〈初探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與政治正當性問題〉(評論:林子倫)
楊智元〈文化詮釋取徑的科學與技術研究:現代性、政治秩序與國家〉(評論:林崇熙)
14:30-15:00
(30分鐘)
午茶
15:00-16:30
(90分鐘)
A7【重塑社會技術系統加速能源轉型】 B7【技術官僚、科技政策與治理:戰後台灣的空間、科技和治理轉型】 C7【在科技與法律治理之間】 D7【醫療專業與照護實作】
主持人:趙家緯 主持人:何俊頤 主持人:陳信行 主持人:王安琪
趙家緯〈轉型加速器 :建構臺灣儲能科技創新系統〉(評論:劉仲恩 )
劉如意〈能源轉型下的社會互動模式: 以臺灣離岸風電的地方互動為例〉(評論:劉仲恩 )
林木興、周桂田〈社區再生能源自主決策:社會影響評估作為方法〉(評論:戴興盛)
吳勁萱〈太陽能板底下,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農業生產 :以雲林發展農業綠能設施經驗為例〉(評論:戴興盛)
張國暉〈兩種文化合一?:科技部早期五個基礎科學研究中心的規劃與爭議〉
何俊頤〈資源開發、技術與國家能力:戰後初期的地下水監測(1948-1958)〉
何函育〈終結都市鄰避的感官治理術?迪化污水處理廠的美學政治〉
廖彥豪〈從衛戍到發展型國家的空間計畫: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與工業用地政策(1950-1960)〉
王宗偉〈國家機器與山神土地的共舞-2018年普悠瑪翻車事件司法處遇觀察〉(評論:陳信行)
鄭兆庭〈飛航事故調查中的法律與科學交會:由復興航空222班機空難出發〉(評論:陳信行)
盧敬文〈安寧共照的中介與混沌:以共照個管師為主的考察〉
王安琪〈協調不確定性與希望:安寧團隊溝通生命末期預後與照護安排〉
鄭芮欣〈從倫理到管理: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和認同〉
許英城〈在宅醫療照顧實作:以都蘭診所為例〉
16:30-16:40
(10分鐘)
休息
16:40-18:00
(80分鐘)
A8【破病不只打針吃藥:照護觀點下的多元專業歷程與醫療實作】 B8【技術與風險管理】 C8【高雄石化風險與環境治理的距離】 D8【實作中的知識、教育與專業】
主持人:吳嘉苓 主持人:陳信行 主持人:邱花妹 主持人:黃俊儒
林文源〈慢性病的政治性:台灣當代高血壓防治為例〉
陳宜萱〈探索視障族群使用QR code取得藥品資訊需求以及經驗〉
陳韋宏〈物理治療專業的制度困境與編排工作〉
秦先玉〈戰後台灣物理治療臨床評估的標準化與身體觀:以腦性麻痺兒童為例〉
鄒宗晏〈台灣塑化劑事件中的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法規管制與風險意識〉(評論:陳信行)
李舒恬〈數據「搜身」:中國高校管理中的技術風險與自我剝奪〉(評論:陳信行)
許鈺昕〈說之以理,動之以情?以低放射性廢棄物為例之科技物風險溝通〉(評論:林宜平)
洪朝貴〈從 USB 充電攻擊 看蘋果電腦的 “資安漏洞” 修補誠意〉(評論:林宜平)
杜文苓、施佳良、吳柏賢、林鴻揚〈空污與公共政策的距離?具有STS內涵的空污公共政策行動〉評論:曾憲立
張弘潔〈空污治理與兒少健康的距離〉(評論:邱花妹)
洪文玲、王治平〈一種辛酸淚、三部生命史:高雄石化工業區與鄰近社區環境治理與知識動力〉(評論:施佳良)
邱花妹〈環境正義與勞工權益競合?高雄石化產業邁向公正轉型的挑戰〉(評論:呂欣怡)
蔣美霞〈幼兒園教室中的「常態」課程如何構成:社會物質的觀點〉(評論:區曣中)
謝小芩〈Gender and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Waldorf and mainstream students in Taiwan〉(評論:劉湘瑤)
陳斐卿〈教師如何去專業化:新課綱教育政策下的網絡效果〉(評論:黃俊儒)
溫志強〈製造工業學生:戰後台灣示範工職學校的實作教育〉(評論:黃俊儒)
活動結束

 

 

一、個別投稿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作者姓名 服務單位 論文主題
1 洪靖 設計、權力、與民主:重探技術物的政治性
2 黃俊豪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資訊管理系統與黑手師傅經驗:一個邊界物的分析視角
3 李怡瑩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漫漫來時路,何時待當歸? -淺談臺灣中藥房之今昔
4 楊軒豪
周世瑀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反思綠色經濟下之數位科技發展
5 蔡宛芸
王志弘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台北都會區食物外送服務的數位轉型與補缺式基礎設施行動
6 蔡穎杰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初探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與政治正當性問題
7 蔣美霞 中央大學/博士生 幼兒園教室中的「常態」課程如何構成:社會物質的觀點
8 楊智元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文化詮釋取徑的科學與技術研究:現代性、政治秩序與國家
9 林基興 交大/助理教授 處理我國電磁波困境的經驗
10 謝小芩 國立清華大學 / 教授 Gender and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Waldorf and mainstream students in Taiwan
11 陳斐卿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教授 教師如何去專業化:新課綱教育政策下的網絡效果
12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Genetic Science in Identity Making: the Rediscovery of Taiwanese Origin and Ancestry
13 林子勤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 用社會世界理論分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爭議:聚焦於2016年立法院公聽會
14 鄒宗晏 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台灣塑化劑事件中的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法規管制與風險意識
15 陳宗文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From finFET to FinTech
16 楊倍昌 等待諾貝爾獎:發現科學發展的軌跡
17 楊克鈞

葉慈容
王珊珊
江明宗
李盛安
羅燦煐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
g0v參與者/自由工作者
開南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我們與政策的距離:從2019總統盃黑客松參與經驗思考公私協力的公民參與
18 何怡璇 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生 冷鏈與熱鏈:崁仔頂魚市的「鮮」經濟文化
19 李舒恬 東莞理工學院/專任教師 數據「搜身」:中國高校管理中的技術風險與自我剝奪
20 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 科普經費或業務縮減下的新科普政策
21 陳佳欣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發展多元行動者之科技溝通交流平台:科學市集概念的理論和實踐初探
22 溫志強 國立陽明大學/研究生 製造工業學生:戰後台灣示範工職學校的實作教育
23 王宗偉 國家機器與山神土地的共舞-2018年普悠瑪翻車事件司法處遇觀察
24  

羅凱凌
林俐君

 

國立政治大學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副執行長
國立政治大學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研究員
安內才能壤外:核廢料政策之內部溝通機制與困境
25 陳震遠 國立清華大學/碩士生 指認與確證:新竹飲用水風險爭議中的污染重構
26 劉曄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係/碩士班候選人 上情下達-日治時期地方衛生知識網絡建置:以衛生講習會為觀察對象
27 許鈺昕 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 說之以理,動之以情?以低放射性廢棄物為例之科技物風險溝通
28 黃天愛 陽明大學/學生 老人與水:日照中心的失智圖像
29 姜可祐
涂豐恩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博士後研究員
從南國到萬國:牡丹社事件與十九世紀人類學知識的全球交流
30 林宜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水落石出:RCA勝訴判決中的化學毒物暴露
31 鄭兆庭 國立陽明大學/碩士生 飛航事故調查中的法律與科學交會:由復興航空222班機空難出發
32 翁裕峰
李慶芳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教授
跨領域共創結構:在地聲音詮釋與運作
33 張怡婷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生 空汙中的風與污染物觀察——大林蒲汙染地理下的環境知識建構
34 黃士玨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生 農作生產的物質性意義:以屏東北部檸檬產業為例
35 郭映庭 國立臺灣大學/助理研究員 人機互動特性下的AI科技政策形成路徑
36 安勤之 國立交通大學/助理教授 從賽荷的寄食理論思考臺灣牛樟芝的社會生命史
37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從 USB 充電攻擊 看蘋果電腦的 “資安漏洞” 修補誠意
38 段馨君 國立交通大學 /教授 機器人劇場、AI政策與機器人電影

 

二、自組場次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召集人 單位/職稱 論壇題目 論文作者/單位 論文題目
1 何俊頤 國立臺灣大學/博士候選人 技術官僚、科技政策與治理:戰後臺灣的空間、科技和治理轉型 張國暉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兩種文化合一?:科技部早期五個基礎科學研究中心的規劃與爭議
何俊頤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資源開發、技術與國家能力:戰後初期的地下水監測(1948-1958)
何函育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終結都市鄰避的感官治理術?迪化污水處理廠的美學政治
廖彥豪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從衛戍到發展型國家的空間計畫: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與工業用地政策(1950-1960)
2 邱花妹 高雄石化風險與環境治理的距離 杜文苓

施佳良

吳柏賢

林鴻揚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生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
空污與公共政策的距離?具有STS內涵的空污公共政策行動
張弘潔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空污治理與兒少健康的距離
洪文玲
王治平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一種辛酸淚、三部生命史-—高雄石化工業區與鄰近社區環境治理社會與知識動力
邱花妹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環境正義與勞工權益競合?——高雄石化產業邁向公正轉型的挑戰
3 吳宗泰 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生 知識生產對抗主流-知識建構的逆流過程 吳宗泰 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員警與愛滋感染者的職業防護與衝擊
黃齡儀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 以母乳支持團體經驗探索臺灣母乳哺餵持續的脈絡 Exploring the Continuum of Breastfeed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in Breastfeeding Support Peer Group
呂學穎 臺灣大學社會所 對抗主流健康知識:生酮飲食實作者的知識拼裝與劃界
呂芃樺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素食主義母親在母親與孩子連結的營養攝取經驗 —以母職為出發 A qualitative study of vegetarian women experiences in feeding children during pregnancy or breastfeeding: Mothering through optimizing nutrition
4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 再現新聞中的科學與現實之挑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嘗試 陳璽尹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重塑科學媒體環境的行動研究
張涵茵

徐健銘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從非洲豬瘟事件看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傳播之現況
李家安

高佩懃

劉華美

周桂田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回收塑膠,真的循環再利用了嗎?--以媒體報導現象與回收產業發展的落差為例
鄒硯芳

林毓傑

陳璽尹

徐美苓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臺灣與英國小報的生醫新聞之研究比較
5 王安琪 國立台灣大學/博士候選人 醫療專業與照護實作 盧敬文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 安寧共照的中介與混沌:以共照個管師為主的考察
王安琪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協調不確定性與希望:安寧團隊溝通生命末期預後與照護安排
鄭芮欣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照顧到家:照顧管理政策如何重組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認同
許英城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在宅醫療照顧實作:以都蘭診所為例
6 陳韋宏 國立台灣大學/研究助理 破病不只打針吃藥:照護觀點下的多元專業歷程與醫療實作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慢性病的政治性:台灣當代高血壓防治為例
陳宜萱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台灣年輕藥師協會 探索視障族群使用QR code取得藥品資訊需求以及經驗
陳韋宏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物理治療專業的制度困境與編排工作
秦先玉 陽明大學人社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戰後台灣物理治療臨床評估的標準化與身體觀:以腦性麻痺兒童為例
7 王友璿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藝術、科技、社會:一場STS與藝術的對話 張顥馨 台灣生物藝術社群共同發起成員,曾任教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台灣新媒體藝術現況之探討:一種科學技術研究觀點下的嘗試
柯惠晴
施香蘭
工業技術研究院 從落差中探討科研單位經營科技藝術的定位: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
陳怡君 國立臺灣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陳澄波的電線桿地景——日治風景畫與「視而不見」的基礎建設
王友璿 國立臺灣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從「行動中的藝術」到「做藝術行動」——科技藝術實作的自我民族誌
8 趙家緯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重塑社會技術系統加速能源轉型 趙家緯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轉型加速器 :建構臺灣儲能科技創新系統
劉如意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 能源轉型下的社會互動模式: 以臺灣離岸風電的地方互動為例
林木興

周桂田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社區再生能源自主決策:社會影響評估作為方法
吳勁萱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太陽能板底下,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農業生產 —以雲林發展農業綠能設施經驗為例
9 林士榮 東亞科學知識的溝通與流通 阮思瑀 華蘅芳:一位晚清科學知識份子的社群交流
林士榮 流通,故穩固:板塊構造學說與戰後台灣地質科學的誕生
尤仕廷 當考古學檔案技術遇到自然科學分析技術──跨領域溝通的困境與轉機
張禎晏 氣象預報的寧靜革命:數值天氣模式的引入與發展

 

三、自組論壇

 

編號 論壇主題 主持人 與談人
1 SARS、中醫與社會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張淑卿,任教於醫療大學長期關注醫療照護實作,也與該校中醫系同仁有長期合作。
皮國立,中醫醫療史研究者,已有豐富近代中醫藥史之研究著述。
曾宣靜,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博士,研究主題為中醫法律史,並具有中醫師與律師執照,目前為執業中醫師,學術與實務能力兼具,
陳柏勳,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醫師,並為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健康政策與法律組博士生。
2 科學史對STS的重要性及其關係 傅大為,亦兼與談人,背景如前。早年推廣西洋科學史,後研究中國科學史,近年來致力於STS研究。 楊振邦,背景如前,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科學技術史卓然有成。
雷祥麟,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研究中國近代醫學史國際知名,現轉為關切科技史與STS。
張谷銘,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長期致力於歐美科學史之研究,近來也研究中研院的東方學。
祝平一,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國科學史研究,並跨領域至STS。
3 「AI與社會」論壇 林文源,目前嘗試以擴展人社領域與AI之可能關係為方向,參與幾項推動與規劃方案 劉育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則以智慧型穿戴科技與自我形塑的互動。
余貞誼,高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長期關注數位科技對性別關係的意涵與潛在機會。
彭松嶽,陽明科技與社會所助理教授,也長期探索空間、都市治理與智慧型科技的關係
4 「AI、法治與正義」論壇 陳思廷,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林勤富,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陳弘儒,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理研究員
王道維,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5 高教人社及非熱門領域發展問題與對策論壇II 陳政宏,教育部人文社會及科技前瞻計畫辦公室主持人,成大系統系副教授 林敏聰,科技部自然司司長,台大物理系教授
陳曉郁,國研院科技政策中心/科技會報副研究員
洪文玲(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黃涵榆(台灣人文學社常務監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6 展覽緊急氣候:台灣STS和台北雙年展 彭保羅 發表:洪文玲、杜文苓、陳信行、林宜平、吳嘉苓、楊智元、羅凱凌

與談人:郭文華、洪廣冀、林怡華

7 後山日先照?從台灣東部看STS的幾種方式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助理教授。 戴興盛,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

陳毅峰,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副教授。

鄭肇祺,國立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8 台灣的電視技術、電視政策,與電視文化之權力動態與變遷歷程式 魏玓,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教授。 柯裕棻,政治大學新聞系 副教授。

劉昌德,政治大學新聞系 教授。

 

 

四、自組工作坊

編號 召集人 單位/職稱 工作坊主題 活動規劃 主持人介紹
1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科傳學門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策略 將由主持人針對科傳學門徵件計畫的重點方向與申請準備策略,進行說明與分享,歡迎對申請本學門有興趣的與會者前來聆聽 杜文苓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創新國際學院院長及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主任,並擔任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董事。研究領域為: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科技與社會、風險溝通與決策、公民參與/審議民主等。著有《環境風險與公共治理:探索台灣環境民主實踐之道》及《面對台灣風險社會:分析與策略》

 

五、海報發表

編號 召集人 單位/職稱 論壇題目
1 林貞儀(自組海報發表) 國立成功大學/碩士研究生 災難的風險治理——以明、清、當代臺灣的社會為例
柯亭妤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明代江南的災傷與救濟
林貞儀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晚清臺灣地區外國人的熱病預防及治療
蕭任哲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科技社會下的災後心理重建──談心理諮商師的多元文化專業知能
2 Jeng-Horng Chen

Chia-Hsin Chen

Heng-An Che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Assistant Researcher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Associate Professor
STS-Initiated Series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of Conceptual Scientific Topics: The See Through 1.0 to 2.0 Exhibitions in NCKU
3 (報告者)林聖軒
劉政猷
國立交通大學/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宗教系/博士生
以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庫進行統計命理學之實證研究
4 阮紅玉
林士平
鄭苡晴
許雅筑
林家立
國立交通大學/博士生
國立交通大學/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碩士生
國立交通大學/碩士生
樹德科技大學/行銷管理系副教授
以新式多評準決策模式探究科技聚落城鄉發展驅動力
5 江翰威
林士平
許雅筑
林家立
交大科管所 研究生
交大科管所 副教授
交大科管所 研究生
樹德科技大學行銷系副教授
以混合多評準決策模式建構電動車共享服務系統服務評選模式
6 林美彤、陳建廷、蕭詠心、馬浩鑫、易政宇
林家立
樹德科技大學 專題生

樹德科技大學 副教授

基於DPA-NRM模式建構行動支付平台服務發展策略
7 林家立
鄭苡晴
阮紅玉
林士平
樹德科技大學副教授
交通大學 碩士生
交通大學 博士生
交通大學 副教授
基於AIA-NRM模式建構科技產業聚落城鄉共創發展策略
8 蔡易桓
林家立
樹德科技大學 專題生
樹德科技大學 副教授
以新式多評準決策模式建構歷史街區之街區振興與發展策略
9 鄞義林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Anti-Fake News Law as An Antithesis to Protecting Democracy: 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
10 呂尤佳 國立交通大學/學生 遊戲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品牌傳播研究

 

六、擺攤展示

編號 聯絡人 單位/職稱 展覽名稱
1 黃彥琳 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國立政治大學)/計畫專任助理 科技部「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
2 張良 國立陽明大學/研究生 《TUROBOAN-產金流域-》
3 林宗德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當NAO遇見星星的孩子
4 楊谷洋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海豹型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