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健康、照護與新治理模式
召集人: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1620年以前,原住民是台灣島上的唯一主人,在經歷清帝國的「開山撫番」、日本殖民的「理蕃政策」與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的「山地平地化」,台灣原住民從台灣的唯一主人變成目前僅佔台灣人口比例百分之二的少數族群,成為漢人主流社會中的「他者」。在不同階段原住民被殖民過程中,做為少數與弱勢的族群,原住民特別容易成為醫學觀看、實驗與國家治理的脆弱對象。面對原住民族健康與不平等的議題,我們必須擺在台灣原住民過去被殖民的歷史、社會創傷與結構暴力的脈絡來理解,國家各種治理政策如何與當代原住民互動,形塑出特別的樣貌。本論壇將從原住民基因爭議、原住民結核病防治策略、國家的原住民飲酒的政策以及原住民跨文化的新興照護模式,來反省國家、原住民健康與治理的問題。
關鍵詞:原住民健康不平等、殖民主義、國家治理
拒絕醫學徵召:台灣原住民的生物政治公民權與認同政治蔡友月 1980年代開始,隨著生物醫學與基因科技的蓬勃進展,人類的疾病治療與健康問題,從早期的「醫療化」開始進入「生物醫療化」的發展。台灣90年代陸續有原住民基因相關「倫理、法律與社會影響」(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ELSI)的爭議,使得生物醫學科學計畫面臨有關徵召學、生物公民權以及科學公民(citizen science)的挑戰。本文以台灣原住民基因所引發的爭議與「拒絕科學徵召」的傾向為主軸,釐清台灣原住民基因所引發的爭議,以及背後所涉及「倫理、法律與社會影響」,我們將強調晚近原住民基因的爭議必須全球化以及原住民認同政治轉型的脈絡來理解。本文也探討面對這些爭議台灣如何原住民社群「告知同意」(informed consent)為治理模式,在實踐上可能的困境,藉此反省原住民健康治理中深藏的信任∕不信任、原∕漢或原住民社群內部權力不平等徵召學的問題。 關鍵詞:生物醫療化、原住民基因、生物公民權、認同政治、科學徵召 |
療癒地景與原住民族社區照顧: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為例日宏煜(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副教授) 療癒地景意指人類有意識使用自然及人工地景與地景上的植物維持個人及群體健康,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探討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人如何應用發展無毒農業解決所面臨社會受苦的歷程。受到國家及石門水庫治理政策的影響,過去七十年來居住於石門水庫上游集區泰雅族受到極大的政治、經濟及制度性規範。1950年代開始的山地平地化運動,國家農業上山政策所引進的慣行農業對居住在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泰雅族人的社會生產模式及生態健康產生巨大的衝擊,緊接著1960年代石門水庫的啟用,為維護集水區的水質,政府嚴格管制集水區泰雅族人土地使用範圍及經濟活動,然而這些以國家發展為主體的社會化過程與力量不但危及泰雅族人的健康福祉,也破壞泰雅族原有的社會照顧體系。為解決生活照顧與健康照護的問題,玉峰村泰雅族人於1990年代開始結合民族植物知識與韓國有機農法積極發展有機/無毒農業,透過建立一個以泰雅族生態知識為基礎的產食文化 (foodway),重新建立在地的照顧體系,藉此改善社會及健康不均等的問題;此外,為強化在地照顧體系的永續性,玉峰村泰雅族人導入日本地方創生的概念,結合在地氏族網絡,建立地方關係人口,創造U-turn 型青年返鄉創 (就) 業的條件,企圖提升社區照顧的能動性及舒緩地方消滅的危機。 關鍵詞:有機農業、社區照顧、社會受苦、泰雅族、療癒地景 |
為何居高不下:1960年代以來臺灣原住民結核病防治策略之反思張淑卿(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教授) 臺灣地區自 1949 年開始陸續且有計畫性地推行胸部 X 光檢查、驗痰、卡介苗預防接種以及結核病免費藥物免費藥物治療。然時至今日,結核病仍是臺灣地區罹患人數最多的傳染病。依據流行病學資料則顯示山地鄉之結核病罹患率遠高於平地鄉鎮。本文將探究臺灣省防癆局成立(1967 年)之後至 2010 年代,臺灣政府所推動的原住民結核病防治策略;可能影響山地鄉肺結核病患治癒結果的相關因素;原住民的健康行為,以及醫療體系、公共衛生體系、衛生所地段護 士、防癆保健員、都治觀察員如何共構出臺灣原住民的結核防治網。最後本文將運用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概念,主張結核病防治必須與原住民社區生活相融合之外,並反思結核防治網絡中由眾多行動者所共築的原住民結核世界。 關鍵詞:原住民結核病、原住民在地知識、適當科技、山地鄉 |
重構台灣原住民飲酒的健康敘事與國家政策:一個反抗的觀點吳易澄(馬偕醫院精神科 醫師) 本文提出針對原住民飲酒在認識論上的轉向,藉由爬梳原住民飲酒的歷史研究與介入政策,並佐以作者進行一年之多點民族誌的田野資料,梳理分析台灣半世紀以來的原住民飲酒的治理特性,並重新賦予當代原住民飲酒實作的多重意義。從日治時期以降,在殖民歷史背景中發展的文化精神醫學,到流行病學的興起,以及與人類學研究的攜手合作,看似理性化的過程,卻也反映了墾殖者殖民情境下無法反抗結構性的暴力。基於個體病理化思維的飲酒介入政策,並無法對應原住民的集體處境。然而時至今日,原住民飲酒實作亦更展現了更多自我認同的形塑,同時也帶有抵抗的意義,這使得介入政策所仰賴的健康敘事更失去立足之地。本文提出對原住民飲酒的認識論,必須兼具對個人心理與集體命運的認識,並涵蓋對歷史、文化與政治現實的關懷,對半世紀以來將原住民飲酒病理化與問題化的知識進行解殖,才足以重構保有原住民主體性的健康敘事。 關鍵詞:原住民飲酒、多點民族誌、文化精神醫學、理性化、原住民主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