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日(SAT
08:40-09:00 報到:成功大學醫學院第二講堂
地點 成功大學醫學院第二講堂
09:30-09:40 開幕  主持人:楊倍昌(STS學會理事長) 貴賓致詞:賴明德
地點 醫學院301教室 醫學院302教室 醫學院303教室 醫學院304教室
09:40-11:10

(90 mins)

專題8

劃界:復健醫學的專業化、醫療實作與醫用者

專題7

台灣的後基因體時代的典範轉移與挑戰

專題3

親職、醫療與風險

個人論文
主持人/評論人:張淑卿 主持人:蔡友月

評論人:陳瑞麟、蔡友月、施麗雯、洪意凌

主持人:官晨怡 主持人/評論人:王秀雲
1.陳韋宏:象徵界線上的專業鬥爭:物理治療的專業化歷程與兩波劃界工作

2.王子銨:在醫用關係之下運動傷害的治療路徑

3.吳柏瑢:初探台灣職能治療專業開端

1.楊倍昌:後基因體世代的侏儸紀公園

2.洪意凌:痲瘋病與基因科技

3.陳宗文:基因體時代的免疫台灣—疫苗技術的實踐與反思

4.潘美玲等:客家基因資料庫與族群溯源

1.施麗雯:有風險的懷孕?:台灣女性的產前基因篩檢與檢測評估與選擇

2.張弘潔:生命禮物臍帶血的不確定益處與風險

3.官晨怡:當代拒打疫苗研究,與風險社會中的親職經驗

4.曾凡慈:ADHD的風險論述與規範

蔡令儀

日治初期臺人醫院請願運動

尹燕哲

干預不同時序的身體—初探台灣夜間活動人口的治理(1945-2000)

劉湘瑤

從邊界物件的觀點看殖民科學的特性:以米紙植物探究史為例

地點 成功大學醫學院第二講堂
11:10-12:00 主題演講(1):廣義科技研究的政治與社會介入:孔恩、SSK、與軍火科技史 主講人:傅大為 主持人:楊倍昌
12:00-12:10 團體照
12:10-13:30 午餐/會員大會暨理監事選舉、碩博士論文獎頒獎  主持人:王御風
13:30-14:00 主題演講(2):文化STS 主講人:林崇熙 主持人:楊倍昌
14:00-14:30 主題演講(3):一個另類的 STS 方法論 主講人:陳瑞麟
14:30-15:00 主題演講(4):台灣 STS 學者的社會參與/實踐(Social engagement of Taiwan STS scholars) 主講人:杜文苓 主持人:陳恒安
15:00-15:30 主題演講(5):十七年磨什麼劍?科技與社會研究社群的知識生產 主講人:王秀雲
15:30-15:50 茶敘
地點 醫學院301教室 醫學院302教室 醫學院303教室 醫學院304教室
15:50-17:20

(90 mins)

專題4

論科技與社會研究中的「在地」及「土著觀點」

專題1

STS取徑下的醫學研究──臨床分類及其結果

專題6

東亞科技治理:台日韓比較觀點

個人論文
主持人/評論人:洪廣冀 主持人/評論人:陳俞沛 主持/評論人:雷祥麟 主持人/評論人:楊谷洋
1.林鴻揚:社區為何動不起來?六輕科學爭議與麥寮居民的身體經驗

2.張禎晏:市長,起風了:颱風災害應變中心的民族誌

3.洪廣冀:並非「尋常的古董收集者」: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

1.陳柏勳:中藥材毒與藥的當代協商:馬兜鈴酸事件與藥毒概念之轉變

2.陳俐伊:「Triage」的邏輯:台灣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實作分析

3.陳禹安:什麼是末期病人?—呼吸器脫離/撤除的末期病人實作誌分析

1.謝斐宇:

Capability Building for Latecomers: Connecting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Firm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2.陳宗文:再生中的再生產:從日韓再生醫學專利看科研創新的機會與限制

3.何撒娜:韓食的科學論述:以發酵食品泡菜的爭議為例

4.吳嘉苓:編排成功率:台日新生殖科技的社會技術網絡

洪朝貴

人工智慧社會的新挑戰

陳柏廷

看不見的半導體技術員

林韋成

臺灣人工電子耳網絡發展與變遷

楊文喬

如何活在「右手的世界」:左利手的技術

地點 成功大學醫學院4F餐廳
17:30-18:00 音樂會
18:00 晚宴
415日(SUN
8:20-9:00 限量早餐 + 報到:成功大學醫學院3樓教室外走廊
地點 醫學院301教室 醫學院302教室 醫學院303教室 醫學院304教室
9:00-10:30

(90 mins)

專題2

跨物種溝通行動雙panel之一

論壇F3

人文社會學參與醫人文教育的挑戰、契機和實踐

專題9

Imaginaries and changing sociotechnical relations of the energy transition

個人論文
主持人:趙恩潔

評論人:李鑑慧、洪廣冀

主持人:郭文華 主持人/評論人:林敏聰、吳啟禎 主持人/評論人:黃俊儒
1.趙恩潔:痛苦的血作:科學實驗與另類屠宰法的跨物種痛苦翻譯

2.簡妤儒:「寵物溝通」協助打造當代親職腳本:飼主為何想解讀動物心理?如何解讀動物心理?

3.安勤之:表演的藝術、溝通的技術與多元的論述:從「靈芝」的國樂化談起

4.郭育安:混雜的聲音技術:檳城遺產、燕窩產業,人與動物的邊界地帶

與談人:于政民、官晨怡、吳易叡、吳懷玨、林雅萍、黃于玲

1.挑戰:不同訓練背景的醫人文教育者,在醫學院的角色、認同、醫人文教學目標與方式有何不同?

2.契機:醫學院的教學期待、研究評鑑與同儕網絡,如何影響我們的研究興趣與知識生產?在教學上與研究上,跨域合作的可能模式有哪些?

3.實踐:醫人文學者的教學與知識生產,是否與如何對臨床醫療、公共衛生以及晚近興起的長期照顧領域產生影響?

1.Szu-Hung Fang: Revisiting Citizen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ower Projects

2.Shu-Fen Kao: Social learning in local energy transition: Concepts and lessons from citizens-based initiatives in Taiwan

3.Chia-Wei Chao: Who is more rational?-Examining the evidence-based narrative of Taiwan’s energy policy debate.

4.Thomas Harbøll Schrøder: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olutions in Copenhagen’s annual reports of climate projects

洪佳慧

STEAM於醫學教育的實作設計:鞋墊作為低風險醫療器材實作的課程發展

謝小芩

尋覓多元友善的科學教育:歌德科學法與華德福科教實踐

李明穎

公民科學的知識轉譯:公民新聞如何可能?

陳斐卿

一對一數位教室多重網絡實作的非所欲位移:調校老師的主體性經驗

地點 醫學院301教室 醫學院302教室 醫學院303教室 醫學院304教室
10:30-11:30

(60 mins)

專題5

跨物種溝通行動雙panel之二

個人論文 個人論文 個人論文
主持人:趙恩潔

評論人:林宜平、蔣竹山

主持人/評論人:蔡朋枝 主持人/評論人:楊倍昌 主持人/評論人:林崇熙
1.蔡晏霖、廖芷瑩:福壽螺胡撇仔:一場「人壽交」的跨物種溝通實作

2.葉貞沂:養龜有何難?外來陸龜在臺灣飼養繁殖知識技術的變遷

3.洪崇仁:爪哇藥水科學化:從手作到實驗室

4.黃獻緯:魚池咖啡精品化:小農新手如何推出老饕咖啡?

李河清

霾害過後:監測網絡及其因應對策

賴子儀

物質性與技術風格:產業機具的選擇性襲產化

彭保羅、鄭師豪

台灣空污的中國因素:科學與代替外交

何函育、王志弘

間隙都市的子系統或邊界物?台北市糞尿處理設施演變與化糞池的興衰

林木興

化學物質風險治理作為職能:歐洲化學總署、台灣毒物與化學物質局之比較研究

施佳良

風險溝通的失焦與再對焦

陳靖

科研人員主流媒介形象建構—以《人民日報》和《科技日報》為例

黃彥倫

蟯蟲抗戰(1972-2011)

:技術、人口與模糊的戰場

11:30-12:30 POSTER 討論
12:30-13:30 午餐 科普計畫影片播放(醫學院303教室)
地點 醫學院301教室 醫學院302教室 醫學院303教室 醫學院304教室
13:30-14:30

(60 mins)

新書發表 專題11

近視、輔具、多元感官

論壇F1

萬里長城萬里長?STS成為一個工程翻牆VPN

個人論文
主持人:王秀雲 主持人:邱大昕

評論人:洪意凌

主持人:洪文玲

評論人:林崇熙、陳信行、林文源

主持人/評論人:郭文華
1.蔡友月、陳嘉新:不正常的人?精神醫學與台灣現代性的治理

2.王文基、巫毓荃: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3.楊谷洋:科技社會人

4.黃俊儒:新生活判讀力

5.林宗德:「科學的思考」九堂課

1.戴定皇:初探近視診療市場的專業鬥爭:以1980-1990年代為中心

2.顏妤安:30年視覺輔具使用經驗的回顧與對話

3.趙欣怡:多元感官詮釋影像美學—從「時。光。機」攝影藝術教育展探討文化無障礙科技應用實踐

1.陳政宏:沒渴望:重思工學院教育目標與招生需求

2.洪文玲、王治平:初探工程製造產業的產、學、研知識系譜與知識流動

3.施博仁:初探電資產業過勞現象的技術成因—兼論技術決定論的復興

4.周廷彰(特邀與談人)
:公務系統的跨域實作—綠川經驗

許宏彬

拮抗市場:戰後初期臺灣醫療市場、醫師公會與國家管制

盧孳艷

Domesticity in public health nurs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aiwan during 1945-1975

雷祥麟

公共痰盂的驕傲?香港、紐約與上海的反吐痰運動

地點 醫學院301教室 醫學院302教室 醫學院303教室 醫學院304教室
14:30-15:30

(60 mins)

專題12

科學、法律與毒物暴露的東亞經驗

論壇F2

行醫、專業與市場:醫療從業者的生存之道

個人論文 個人論文
主持人:陳信行

評論人:杜文苓

主持人:許宏彬 主持人/評論人:黃于玲 主持人/評論人:吳易叡
1.林宜平:從輻射屋到RCA:台灣毒物侵權訴訟裡的疫學因果關係

2.彭保羅:毒物犯罪之代價:以台灣RCA案為主例談毒物侵權之價值評估

3.陳信行:出現在翻譯中:台灣RCA案二審中的外國法理與科學主張

1.皮國立:民國時期上海中醫的開業與營生技術

2.秦先玉:解碼物理治療的專業倫理:以類居家物理治療為例,1960-1995

3.邱大昕:盲人按摩收入及其意義

4.許宏彬:殖民後期到戰後初期的臺灣開業醫及其醫業

林文源

醫療實作的社會學:行動者網絡理論的連結批判

李宏茂

The shifting paradigms of psychopathological diagnoses and practices: DSM(-5) and RDoC

許甘霖

醫療化、健康虛構,與藥物價值

Shaozeng Zhang

Technologies of cultural resistnce

官佑昌

健康檢查在環境抗爭中的歷史變化—論身體受害到權利受損的論述轉向(1970-1990)

唐文慧

ICTs與跨國親密/婚姻關係

15:30-15:50 茶敘
地點 醫學院301教室 醫學院302教室 醫學院303教室
15:50-16:50

(60 mins)

專題10

社會爭議與風險倫理

專題13

技術哲學如何探問科技?

個人論文
主持人:陳瑞麟

評論人:杜文苓、林宗德

主持/評論人:傅大為 主持人/評論人:王文基
1.陳瑞麟:科技的社會爭議之風險倫理評估──以基改生物和人工智能的爭議為例

2.曾雅榮:許厝分校遷校的「科學爭議」?

3.陳立昇:蜂群崩潰症侯群的科學爭議

1.曹家榮:擴增實境遊戲的在地方化如何可能?一個科技現象學的初探

2.洪靖:軟的比較硬、硬的比較軟:⾏為嚮導技術的分類與倫理考量

3.劉育成:如何成為「人」:缺陷及其經驗作為技術哲學對人工至惠深度學習之啟發

林崇熙

更老的科技:一個文化觀點

周勇

「發展才是硬道理」一次性的永續商品化:上海東灘生態城之烏托邦實踐

地點 成大醫學院成杏廳前等待維納斯廣場
16:50-17:20 閉幕音樂快閃暨新舊理事長交接儀式   主持人:王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