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組場次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 召集人 | 單位/職稱 | 論壇題目 | 論文作者/單位 | 論文題目 | |
1 | 嚴曉珮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 科技、醫療衛生與國際政經 | 嚴曉珮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Fossils and Sovereignty: The Sino-American Fossil Dispute and Science Diplomacy in the 1920s |
容世明 |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臺灣砂眼防治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之初步研究 | ||||
洪紹洋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冷戰下的區域分工移轉:1950-1960年代臺灣對越南的資本輸出 | ||||
王秀雲 | 國立成功大學 | The Mobile Radioisotope Laboratory in 1960s Taiwan | ||||
2 | 葉致微 | 中原&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科技政策的質性研究方法 | 楊智元 |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 | 詮釋性政策分析與技術政治 |
彭銘得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 批判論述分析在科技政策研究之應用 | ||||
葉致微 | 中原&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 | 科學家的話語和文字「如何」建構價值?由「興趣/利益」所排序的價值論述:以歐洲高能粒子物理社群為例 | ||||
3 | 施麗雯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 生育治理:限縮的統計、身體與醫學知識(一) | 林宜平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走過台灣百年生產史」:性別、科技與社會觀點的展示 |
吳嘉苓 楊 涓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科技部研究計畫助理 |
生育統計的性別政治 | ||||
王舒芸 劉侑學 |
國立中正大學社福系副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候選人 |
照顧休假的虛與實:適用與使用的性別與階級落差 | ||||
4 | 施麗雯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 生育治理:限縮的統計、身體與醫學知識(二) | 施麗雯 鄭芮欣 蔣承憲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科技部研究計畫助理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生 |
自然流產的醫學論述與台灣男女性的主體經驗 |
Malissa Kay Shaw |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raduat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in Medicin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
Over/Under-Medicalization of Women’s Health: Exploring Women’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Experiences of Pelvic Examinations in Taiwan | ||||
許銘心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 | An Anthropological Explora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Taiwan: Women’s Experiences and the Therapeutic Emplotment | ||||
5 | 王驥懋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 肉的N次馴化:殘血與菌落、冷鍊技術與全球馴化政治 | 趙恩潔 |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 菌落的政治:人道屠宰的動物放血與清真肉品的微生物測量 |
簡妤儒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 溫控肉品的技術政治 | ||||
王驥懋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 保衛全球豬肉生產鏈:生物安全、多物種糾纏及馴化政治 | ||||
6 | 蔡友月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原住民健康、照護與新治理模式 | 蔡友月 |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拒絕醫學徵召:台灣原住民的生物政治公民權與認同政治 |
日宏煜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 療癒地景與原住民族社區照顧: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為例 | ||||
張淑卿 | 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 | 為何居高不下:1960年代以來臺灣原住民結核病防治策略之反思 | ||||
吳易澄 |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 重構台灣原住民飲酒的健康敘事與國家政策:一個反抗的觀點 | ||||
7 | 李宜澤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 物質網絡的「原觀點」–原住民物質研究與STS的對話 | 李宜澤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物種與親屬:原住民知識體系兩種脈絡 |
Agathe Lamaitre陸澐杉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What objects have to say about conservation | ||||
陳慶元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原住民環境治理的行動者網絡: 以花蓮縣193縣道玉里段為例 | ||||
潘顯羊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接觸、銜接與打造網絡:再思原住民族博物館的「典藏」意義與範圍 | ||||
8 | 黃盈豪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 原鄉長照的在地視野:從原住民族照顧基礎建設談起 | 黃盈豪 陳韋宏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文化健康站作為照護基礎建設:花蓮文健站的在地脈絡、文化傳承與組織條件 |
梁莉芳 王信翰 |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工作學程碩士班 |
照顧作為基礎建設:原住民長者、家庭看護移工與第一線工作者的協作 | ||||
李韶芬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照顧民主與自由?以長照機構照顧勞動者為例 | ||||
9 | 鄒宗晏 |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 醫藥食品的管制政策、科學與文化精神 | 徐健銘 |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 由殺到除:除草劑的研究與管制 |
鄒宗晏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 治理未知:塑膠微粒的科學不確定性與管制邏輯 | ||||
陳柏勳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醫健康學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研究中心 | 文化政策中的醫藥:文復會的中醫藥復興及其對中藥管理之影響 | ||||
10 | 洪文玲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 從海洋文化原點出發:海洋文化與技藝的公眾肯認與表現 | 何撒娜 |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海女文化與海洋性別論述的台韓比較研究 |
楊豐銘 | 文化大學法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海洋(產)文化的俗民、科學與傳承 : 重回三個UNESCO無形文化資產案例現場 | ||||
洪文玲 王治平 陳政宏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
見海又見船?台灣實體船舶展示的表現手法、技術解讀與價值決斷 | ||||
11 | 洪文玲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 從海洋治理原點出發:海洋版圖、邊界與技術的協商 | 鄭肇祺 |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 東海岸的虱目魚苗、瓊麻與神明: 自然資源管理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相遇 |
洪伯邑 練聿修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海上灰色空間的邊界化:漁業,資源前線,以及台、日、中的海洋領域化 | ||||
陸曉筠 |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 | 誰的海洋? 從美國麻州 Cape Wind 的失敗案例看海洋空間規劃 | ||||
王治平 陳政宏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
船舶技術發展與設置大型實驗室的政策與治理 | ||||
12 | 吳季寬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 森林、野鳥與病毒:重啟地理學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對話 | 洪廣冀 張嘉顯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及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
「林務局之惡聲狼藉,布於全島」: 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臺灣林業 |
孫以翔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 挑戰極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實驗室篩檢技術研發 | ||||
吳季寬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公民科學的物、情感和權力:以eBird Taiwan為例 | ||||
13 | 張瀠之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 東台灣原住民族知識對殖民治理的抵抗、銜接與復返:山地保留地、水資源管理及健康 | 邱寶琳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 山地保留地上的現代魔法師— 1960年代政府進行山地保留地編查與登記的純化(purification)工作 |
吳明季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 殖民治理、技術權力與部落主權:台灣國家主權基礎設施的技術政治與對原住民族的影響 | ||||
張瀠之 |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 國家治理下的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匱乏思考、裝配理論與部落知識的復返 |
二、自組論壇
編號 | 論壇主題 | 主持人 | 與談人 |
1 | 香港:被冷落的STS場域 | 吳易叡,畢業於台灣中山醫學大學,並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史博士。曾任教於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研究領域包含跨國醫學史、醫學人文與醫學教育。 | 楊子樵,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研究博士,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岑學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蔡令儀,駿琳大直中醫診所醫師,畢業於陽明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同時具備藥師及中醫師資格,現職診所中醫師。 |
2 | 族群集體同意權的治理與反省 |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日宏煜,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怡懋‧蘇米,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陳張培倫,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羅文敏,原住民族委員會社會福利處副處長 褚侯維,中央研究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醫學中心暨實驗組組長(博士) |
3 | 原住民族健康法與健康不平等? | 張瀠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高靜懿,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秘書長、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王麗仙,台東縣衛生局衛生教育指導員
莫那.瓦旦,醫師、花蓮縣吉安鄉衛生所主任
鍾文觀 Sifo Lakaw,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4 | 科學如何傳播?——談談科學、新聞、記者與社群媒體 |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 廖英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科學月刊編輯委員 / 台北市公民參與委員,曾任行政院能源轉型白皮書能源治理小組代表。
陳璽尹,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 高佩懃,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助理研究員。 陳米蘭,國立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台大風險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 |
5 | 能轉爭議與民主治理 | 杜文苓,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 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
洪文玲,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戴興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羅凱凌,政大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副主任 |
6 | 山海談:STS的「原民知識」溝通 |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 夏曼藍波安(我們都住在不同的星球)
蔣佳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系(科學教育多樣的原住民族意象) 拉罕羅幸,國立東華大學科教所及崇德國小(太魯閣族的科技狩獵爭議)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系(原住民雲端科展中的原民知識體系以及科展模型之比較研究) |
7 | STS的公共性與現身-從協商劇場再出發 | 洪文玲 林怡華 |
彭保羅 杜文苓 楊智元 陳信行 林宜平 吳嘉苓 羅凱凌 |
8 | 在宅醫療與STS | 余尚儒 五十嵐佑紀子(Yukiko Igarashi) 陳俐伊 吳易叡 |
|
9 | Presenting STS | 黃俊儒 | 洪靖(STS學會,podcast)
郭文華(EASTS,網站) |
三、工作坊
編號 | 召集人 | 單位/職稱 | 工作坊主題 | 活動規劃 | 主持人介紹 |
1 | 邱花妹 |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晚期工業主義下的風險治理與轉型挑戰—對焦高雄石化工業 | 本工作坊由科技部計畫「晚期工業主義下的風險治理與轉型挑戰—對焦高雄石化工業的導向性研究」主籌,團隊成員將報告研究構想書,藉由互相評論,以及開放與會者建議與提問,激發更多有關高雄石化業面臨的治理與轉型課題,並協助研究團隊產出更聚焦的跨域整合計畫書。 |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
2 | 趙家緯 | 臺灣永續轉型實踐網絡科學家 | STS如何回應氣候危機 | 時間規劃為100分鐘,10分鐘為工作坊背景介紹,此將分別以各四十分鐘,就「如何讓社會理解淨零路徑代表的社會以及技術地景變化」與「大規模的再生能源以及負排碳技術發展時的風險治理」兩大議題進行討論,最後10分鐘則歸納工作坊參與者之建議,研析STS可切入的研究議題。 | 趙家緯,現任職於臺灣永續轉型實踐網絡,長期參與臺灣氣候與能源政策討論,熟悉當前氣候政策進程,並參與臺灣2050淨零路徑研擬。
施佳良,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後研究員,長期推動審議民主,亦實地參與漁電共生等再生能源設址衝擊對話機制的操作。 |
3 | 郭文華 | 從發表到出版:STM與EASTS |
四、個別投稿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 姓名 | 服務單位 | 主題 |
1 | 陳叔倬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 從文化部文物典藏共構系統內容看博物館中的原住民定義 |
2 | 廖俐瑜 王驥懋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班學生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
農機賽伯格拼裝體:臺灣鄉村中女性青農的性別展演 |
3 | 洪寧均 |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碩士生 | 轉動台灣綠能的積極公民:台灣公民電廠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
4 | 李梅君 |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博士 | Checking Facts by a Bot: Crowdsourcing Facts through LINE Chatbot in Post-Truth Taiwan |
5 | 許峰瑞 歐孟哲 張承宇 張庭涓 陳峙佑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學生 | 技術政治的基礎設施:以機器學習的教育為例 |
6 | 黃令名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 環繞「拼裝之島」的列車: 科技混生性的概念分析與台北的軌道運輸系統 |
7 | 黃馨頤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研究生 | 是誰決定了我們的疫苗?–台灣預防接種專家諮詢體制與專業 |
8 | 陳資涵 | 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生 | 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軟體工程師的個人專案(Side Project) |
9 | 張育銓 |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 關於口腔癌:政府沒說清楚的事 |
10 | 王奕陽 周桂田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歐盟淨零碳排與核能脫鉤國家之盤點與背景分析 |
11 | 蔡令儀 | 駿琳大直中醫診所醫師 | 現代臺灣漢醫的開端:日治初期鼠疫防治與臺人醫院 |
12 | 謝小芩 李心儀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 從哥德科學到在地自然教育—華德福的植物課 |
13 | 林勤富 |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 政府運用人工智慧決策系統的透明度難題 |
14 | Thomas Harboell Schroeder |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PhD student | Energy Transitions Across Time and Space –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of Wind in Denmark and Taiwan |
15 | 楊倍昌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既免疫學研究所;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 | 費洛蒙與科學論文 |
16 | 陳廷彥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 資訊科技與國家建構:1970-80年代台灣政府電腦化的歷史 |
17 | 甘偵蓉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研究學者 | STS-倫理AI系統設計的哲學反思與對話 — 以自駕車倫理兩難決策模型為例 |
18 | 林崇熙 翁註重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副教授 |
灰色科技:一個類型學芻議 |
19 | 林宛嫺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班研究生 | 情慾渴望科技—近代情趣按摩棒發展簡史及其爭議 |
20 | 郭瑞坤 | 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博士/陽明交大兼任助理教授 | 科學博物館中的知識政治: 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議 |
21 | Erich Hellmer, Paul Jobin, Chee Wei Ying, Yu-An Kuo |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Sociology,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 Cracking open the black box(es) of plastics and climate change: A peek inside a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
22 | Rebecca C. Fan (范菁文) |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探討(認識)國際人權法中的原住民族傳統知識與治理的現況 |
23 | 羅維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 From “Global Civic Tech” to “East Asian Community”: Taiwan’s g0v Community’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Data Activism |
24 | Dana E. Powell |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Anthrop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 Renewable Ruses: Bioenergy Development in North Carolina’s Coastal Plains |
25 | Rachel Core 郭瑞琪 | Stetson University,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 Tuberculosis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Shanghai, 1911-1928《結核病與上海的現代化》 |
26 | 劉玉皙 佘健源 楊文茜 洪文玲 |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碩士生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副教授 |
石化產業社區居民之風險認知及行動選擇:以大社地區為例 |
27 | 葉筱凡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S)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從醫學哲學初探個人化醫療 |
28 | 傅大為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STS研究所榮譽教授 | 從書評禮物看廣義STS的網絡建構及其問題 |
29 | 錢樺 林宗德 李宗勳 |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前瞻應用研究中心 |
沙從哪裡來,會往哪裡去?沙與大潭藻礁爭議 |
30 | 官柏勳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 | 明清時期大風子的醫療文化史試探 |
31 | 賴品妤 | 中央研究院人文講座研究助理 | 「可教育者」的基礎:有關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與自閉症孩子的政策,1990s-2000s |
32 | 洪均燊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 英屬馬來亞瘧疾研究的國際網絡:以金雞納生物鹼和合成藥物測試為例 |
33 | 呂依庭 林子倫 |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生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
低碳能源轉型下的消費者脆弱度分析:以英國電力零售市場為例 |
34 | 尤素芬 林聰益 張哲豪 趙品淳 曾明基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南臺科技大學 成功大學 南臺科技大學 臺南大學 |
新型移位機商品化歷程之行動者網絡分析 |
35 | 高珮瓊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刑法組碩士生 | 刑事司法中科學證據的「可信性」爭議──以一起台灣冤案為中心 |
36 | 鄭芮欣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 「一通電話,長照服務到家」:台灣照顧管理技術的生成 |
37 | 林宗德 周紹傑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 |
機器人促發的社會互動:自閉症類疾患者與機器人的互動 |
38 | 劉亞綸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碩士生 | 想像永續:永續科學的建構與政治 |
39 | 何函育 |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氣候調適的知識生產:試析歐盟氣候治理下的地中海氣候調適能力培養 |
40 | 杜文苓 施佳良 |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從六輕空汙訴訟判決檢視環境治理的結構困境 |
41 | 楊蕙亘 |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碩士生 | 演算法監控社會:臉部辨識科技之發展與潛在風險 |
42 | 羅紹儒 |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 受「自動」忽視的聲音:探討人工智慧於新聞媒體之應用對於少數族群媒體近用權之影響 |
43 | 王宗偉 |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 技術物的合法權利範圍為何?汽車零組件設計專利維修免責在我國的司法實踐與修法方向之觀察 |
44 | 臧正運 |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從STS視角看金融科技監理的初嘗試 |
45 | 陳嘉新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 Neurasthenia Reincarnated: Autonomic Imbalance and the Rise of Neuro-Subjectivity |
46 | 曾凡慈 | 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 親密他者:新冠肺炎疫情下返台者的居家檢疫經驗 |
47 | 陳怡靜 |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生 | 讓人留在電車上? 以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反思「人類最終決策權」之規範目的與實際應用效應 |
48 | 翁裕峰 | 實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助理教授 | 另類知識、轉譯者與大學社會責任的社會實踐 |
49 | 康旻杰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 飛行離去後的大地視野 - 台北戰時南北飛行場關場後的地景變遷及空間轉化研究 |
50 | 黃愷茹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經濟組助理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生 | 森林意象,城市實踐:在中和四號公園中的漂移實作 |
51 | 朱凌毅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 物質化跨境之家:作為邊界物的台灣元素 |
52 | 王安琪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裝配安寧居家照護地景:家庭照護者的資源連結、照護實作與情感勞動 |
53 | 羅芳晨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 行政法院於環評訴訟中運用判斷餘地理論之反省:以觀塘三接案環評撤銷訴訟判決為評釋對象 |
54 | 林育瑄 岳修平 周桂田 |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暨發展學系/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
從社區到線上社群的政治性消費研究:以農食共同購買社團為例 |
55 | 洪靖 | 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自由不是問題,關係才是:技術中介論的在地脈絡與拓展 |
56 | 李舒中 | 長庚大學醫學系 人文社會醫學科腎臟科助理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合聘研究員 | 藥物治療的社會文化分析 – 臺灣精神藥物人類學的研究芻議 |
57 | 黃斐悅 廖英凱 |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
科學月刊編輯委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教所博士候選人 |
當壞科學滲進無辨是非的環境影響評估 |
58 | 曾稚驊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制度化的社會基礎設施:台灣社會住宅的制度變遷與空間政治 |
59 | Joel Stocker 石明人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 Racial Term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on Populations in Taiwan: The Case of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
60 | Eric I. Karchmer 賴立里 楊慧宇宙 趙笑芃 |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訪問學者/助理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
Bricolage for a Troubled World: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Response to COVID 19 |
五、海報發表
編號 | 作者 | 單位/職稱 | 主題 |
1 | 王詩婷 |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碩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科技部研究計畫助理 | 另類月經科技如何突破困局?——台灣棉條與月亮杯使用者之社群支持、身體知識與醫用經驗 |
2 | 洪佳慧 | 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 由認同到認識:職能治療專業醫學素養的全方位評量工具發展之研究 |
3 | 黃筠婷 | 成大醫院教學中心暨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青少年網路使用、道德疏離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
4 | 林昕慧 黃于玲 |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國立成功大學 |
台灣大學生對捐卵科技及政策之態度研究 |
5 | 李偉廷 | 臺中市立沙鹿國民中學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組長 | 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
6 | 戴又銘 |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一 | 藻礁學運之行動者網絡(2014-2021) |
7 | 洪菁勵 沈泓颺 郭晏君 |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
桌遊與公共性:「再建六龜」到「重建六龜」之路 |
8 | 鄔啓柔 李松濤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研究生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
疾病科學新聞的框架分析與框架轉換—以「新冠肺炎」為例 |
9 | 蔡馥宇 洪文玲 王治平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
高雄石化工業區與鄰近社區環境治理的社會與知識動力—以大社地區為例 |
10 | 陳儀珈 廖英凱 劉湘瑤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新時代下社群媒體的科學與科學家意象調查研究 |
11 | 趙嘉容 廖惠玲 劉佳語 顏冠兒 呂沛慈 蘇子芮 郭昱伶 吳亮霆 |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環境調查組(邱花妹副教授 指導) | 廢棄漁網循環使用如何可能?參與式治理的分析取徑 |
12 | 劉怡寧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 召喚心靈、療癒大地:從靈性生態學出發的省思 |
13 | 陳政宏 |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 跨部會合組任務型國防科技專案計劃的問題 |
14 | 楊克鈞 |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 局內/局外:北美雙年展STS協商劇場的參與和觀察 |
15 | 林秀玉 | 真理大學教授 | 地域、科學與帝國主義:「原住」民抗瘧藥物的成與敗 |
16 | 劉湘瑤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 智慧科技的專家觀點:詮釋學取向的文獻分析與訪談研究 |
17 | 王采薇 | 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 | 女性角色模範與STEM的參與:文獻回顧與評析 |
六、擺攤展示
編號 | 召集人 | 單位/職稱 | 聯絡人 | 主題 |
1 | 許惠美 | 佛光大學資訊應用學系 | 許惠美 | 開放資料與物聯網新興科技應用 |
2 | 妙曜法師 | 佛光山寺藏經樓行政中心主任 | 妙曜法師 | 佛光Go應用程式展示 |
3 | 洪菁勵 |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 | 洪菁勵 | 桌遊與公共性:「再建六龜」到「重建六龜」之路 |
4 | 鄒宗晏 |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 鄒宗晏 | 塑膠人生:日常生活中的塑膠微粒暴露與健康危害 |
5 | 杜文苓 |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 何家璇(研究助理) | 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 |
6 | 梁廷毓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士生 | 梁廷毓 | 火山之城的誕生:一個在科學/非科學間的藝術創研計畫 |
7 | 張良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 | 張良 | 家庭照護桌上遊戲的創造與實踐 |
8 | 郭文華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科所教授 | 許益湉(助理編輯) | 6/26 Presenting STS及6/27與STM期刊聯合宣傳 (關於申請計劃及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