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組場次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召集人 單位/職稱 論壇題目 論文作者/單位 論文題目
1 嚴曉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科技、醫療衛生與國際政經 嚴曉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Fossils and Sovereignty: The Sino-American Fossil Dispute and Science Diplomacy in the 1920s
容世明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臺灣砂眼防治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之初步研究
洪紹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冷戰下的區域分工移轉:1950-1960年代臺灣對越南的資本輸出
王秀雲 國立成功大學 The Mobile Radioisotope Laboratory in 1960s Taiwan
2 葉致微 中原&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科技政策的質性研究方法 楊智元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 詮釋性政策分析與技術政治
彭銘得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批判論述分析在科技政策研究之應用
葉致微 中原&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 科學家的話語和文字「如何」建構價值?由「興趣/利益」所排序的價值論述:以歐洲高能粒子物理社群為例
3 施麗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生育治理:限縮的統計、身體與醫學知識(一) 林宜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走過台灣百年生產史」:性別、科技與社會觀點的展示
吳嘉苓
楊 涓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科技部研究計畫助理

生育統計的性別政治
王舒芸
劉侑學
國立中正大學社福系副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候選人

照顧休假的虛與實:適用與使用的性別與階級落差
4 施麗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生育治理:限縮的統計、身體與醫學知識(二) 施麗雯
鄭芮欣
蔣承憲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科技部研究計畫助理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生

自然流產的醫學論述與台灣男女性的主體經驗
Malissa Kay Shaw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raduat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in Medicin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Over/Under-Medicalization of Women’s Health: Exploring Women’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Experiences of Pelvic Examinations in Taiwan
許銘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 An Anthropological Explora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Taiwan: Women’s Experiences and the Therapeutic Emplotment
5 王驥懋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肉的N次馴化:殘血與菌落、冷鍊技術與全球馴化政治 趙恩潔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菌落的政治:人道屠宰的動物放血與清真肉品的微生物測量
簡妤儒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溫控肉品的技術政治
王驥懋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保衛全球豬肉生產鏈:生物安全、多物種糾纏及馴化政治
6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住民健康、照護與新治理模式 蔡友月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拒絕醫學徵召:台灣原住民的生物政治公民權與認同政治
日宏煜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療癒地景與原住民族社區照顧: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為例
張淑卿 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 為何居高不下:1960年代以來臺灣原住民結核病防治策略之反思
吳易澄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重構台灣原住民飲酒的健康敘事與國家政策:一個反抗的觀點
7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物質網絡的「原觀點」–原住民物質研究與STS的對話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物種與親屬:原住民知識體系兩種脈絡
Agathe Lamaitre陸澐杉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What objects have to say about conservation
陳慶元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原住民環境治理的行動者網絡: 以花蓮縣193縣道玉里段為例
潘顯羊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接觸、銜接與打造網絡:再思原住民族博物館的「典藏」意義與範圍
8 黃盈豪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原鄉長照的在地視野:從原住民族照顧基礎建設談起 黃盈豪
陳韋宏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文化健康站作為照護基礎建設:花蓮文健站的在地脈絡、文化傳承與組織條件
梁莉芳
王信翰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工作學程碩士班

照顧作為基礎建設:原住民長者、家庭看護移工與第一線工作者的協作
李韶芬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照顧民主與自由?以長照機構照顧勞動者為例
9 鄒宗晏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醫藥食品的管制政策、科學與文化精神 徐健銘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由殺到除:除草劑的研究與管制
鄒宗晏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治理未知:塑膠微粒的科學不確定性與管制邏輯
陳柏勳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醫健康學院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研究中心 文化政策中的醫藥:文復會的中醫藥復興及其對中藥管理之影響
10 洪文玲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從海洋文化原點出發:海洋文化與技藝的公眾肯認與表現 何撒娜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海女文化與海洋性別論述的台韓比較研究
楊豐銘 文化大學法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海洋(產)文化的俗民、科學與傳承 : 重回三個UNESCO無形文化資產案例現場
洪文玲
王治平

陳政宏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見海又見船?台灣實體船舶展示的表現手法、技術解讀與價值決斷
11 洪文玲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從海洋治理原點出發:海洋版圖、邊界與技術的協商 鄭肇祺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東海岸的虱目魚苗、瓊麻與神明: 自然資源管理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相遇
洪伯邑
練聿修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海上灰色空間的邊界化:漁業,資源前線,以及台、日、中的海洋領域化
陸曉筠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 誰的海洋? 從美國麻州 Cape Wind 的失敗案例看海洋空間規劃
王治平
陳政宏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船舶技術發展與設置大型實驗室的政策與治理
12 吳季寬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森林、野鳥與病毒:重啟地理學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對話 洪廣冀
張嘉顯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及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林務局之惡聲狼藉,布於全島」: 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臺灣林業
孫以翔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挑戰極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實驗室篩檢技術研發
吳季寬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公民科學的物、情感和權力:以eBird Taiwan為例
13 張瀠之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東台灣原住民族知識對殖民治理的抵抗、銜接與復返:山地保留地、水資源管理及健康 邱寶琳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山地保留地上的現代魔法師— 1960年代政府進行山地保留地編查與登記的純化(purification)工作
吳明季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殖民治理、技術權力與部落主權:台灣國家主權基礎設施的技術政治與對原住民族的影響
張瀠之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國家治理下的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匱乏思考、裝配理論與部落知識的復返

 

二、自組論壇

編號 論壇主題 主持人 與談人
1 香港:被冷落的STS場域 吳易叡,畢業於台灣中山醫學大學,並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史博士。曾任教於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研究領域包含跨國醫學史、醫學人文與醫學教育。 楊子樵,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研究博士,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岑學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蔡令儀,駿琳大直中醫診所醫師,畢業於陽明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同時具備藥師及中醫師資格,現職診所中醫師。

2 族群集體同意權的治理與反省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日宏煜,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怡懋‧蘇米,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陳張培倫,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羅文敏,原住民族委員會社會福利處副處長

褚侯維,中央研究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醫學中心暨實驗組組長(博士)

3 原住民族健康法與健康不平等? 張瀠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高靜懿,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秘書長、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王麗仙,台東縣衛生局衛生教育指導員
莫那.瓦旦,醫師、花蓮縣吉安鄉衛生所主任
鍾文觀 Sifo Lakaw,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4 科學如何傳播?——談談科學、新聞、記者與社群媒體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廖英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科學月刊編輯委員 / 台北市公民參與委員,曾任行政院能源轉型白皮書能源治理小組代表。

陳璽尹,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

高佩懃,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助理研究員。

陳米蘭,國立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台大風險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

5 能轉爭議與民主治理 杜文苓,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

洪文玲,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戴興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羅凱凌,政大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副主任

6 山海談:STS的「原民知識」溝通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夏曼藍波安(我們都住在不同的星球)

蔣佳玲,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系(科學教育多樣的原住民族意象)

拉罕羅幸,國立東華大學科教所及崇德國小(太魯閣族的科技狩獵爭議)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系(原住民雲端科展中的原民知識體系以及科展模型之比較研究)

7 STS的公共性與現身-從協商劇場再出發 洪文玲
林怡華
彭保羅
杜文苓
楊智元
陳信行
林宜平
吳嘉苓
羅凱凌
8 在宅醫療與STS 余尚儒
五十嵐佑紀子(Yukiko Igarashi)
陳俐伊
吳易叡
9 Presenting STS 黃俊儒 洪靖(STS學會,podcast)

郭文華(EASTS,網站)

吳易叡(成功大學,藝術與戲劇)

程惠芳(陽交大出版社,STS出版)

 

三、工作坊

編號 召集人 單位/職稱 工作坊主題 活動規劃 主持人介紹
1 邱花妹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晚期工業主義下的風險治理與轉型挑戰—對焦高雄石化工業 本工作坊由科技部計畫「晚期工業主義下的風險治理與轉型挑戰—對焦高雄石化工業的導向性研究」主籌,團隊成員將報告研究構想書,藉由互相評論,以及開放與會者建議與提問,激發更多有關高雄石化業面臨的治理與轉型課題,並協助研究團隊產出更聚焦的跨域整合計畫書。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2 趙家緯 臺灣永續轉型實踐網絡科學家 STS如何回應氣候危機 時間規劃為100分鐘,10分鐘為工作坊背景介紹,此將分別以各四十分鐘,就「如何讓社會理解淨零路徑代表的社會以及技術地景變化」與「大規模的再生能源以及負排碳技術發展時的風險治理」兩大議題進行討論,最後10分鐘則歸納工作坊參與者之建議,研析STS可切入的研究議題。 趙家緯,現任職於臺灣永續轉型實踐網絡,長期參與臺灣氣候與能源政策討論,熟悉當前氣候政策進程,並參與臺灣2050淨零路徑研擬。

施佳良,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後研究員,長期推動審議民主,亦實地參與漁電共生等再生能源設址衝擊對話機制的操作。

3 郭文華 從發表到出版:STM與EASTS

 

四、個別投稿論文口頭發表

編號 姓名 服務單位 主題
 1 陳叔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從文化部文物典藏共構系統內容看博物館中的原住民定義
 2 廖俐瑜
王驥懋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班學生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農機賽伯格拼裝體:臺灣鄉村中女性青農的性別展演
 3 洪寧均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碩士生 轉動台灣綠能的積極公民:台灣公民電廠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4 李梅君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博士 Checking Facts by a Bot: Crowdsourcing Facts through LINE Chatbot in Post-Truth Taiwan
 5 許峰瑞
歐孟哲
張承宇
張庭涓
陳峙佑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學生 技術政治的基礎設施:以機器學習的教育為例
 6 黃令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環繞「拼裝之島」的列車: 科技混生性的概念分析與台北的軌道運輸系統
 7 黃馨頤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研究生 是誰決定了我們的疫苗?–台灣預防接種專家諮詢體制與專業
 8 陳資涵 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生 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軟體工程師的個人專案(Side Project)
 9 張育銓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關於口腔癌:政府沒說清楚的事
 10 王奕陽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歐盟淨零碳排與核能脫鉤國家之盤點與背景分析
 11 蔡令儀 駿琳大直中醫診所醫師 現代臺灣漢醫的開端:日治初期鼠疫防治與臺人醫院
 12 謝小芩
李心儀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從哥德科學到在地自然教育—華德福的植物課
 13 林勤富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政府運用人工智慧決策系統的透明度難題
 14 Thomas Harboell Schroeder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PhD student Energy Transitions Across Time and Space –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of Wind in Denmark and Taiwan
 15 楊倍昌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既免疫學研究所;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 費洛蒙與科學論文
 16 陳廷彥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資訊科技與國家建構:1970-80年代台灣政府電腦化的歷史
 17 甘偵蓉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研究學者 STS-倫理AI系統設計的哲學反思與對話 — 以自駕車倫理兩難決策模型為例
 18 林崇熙
翁註重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副教授

灰色科技:一個類型學芻議
 19 林宛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班研究生 情慾渴望科技—近代情趣按摩棒發展簡史及其爭議
 20 郭瑞坤 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博士/陽明交大兼任助理教授 科學博物館中的知識政治: 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議
 21 Erich Hellmer,
Paul Jobin,
Chee Wei Ying,
Yu-An Kuo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Sociology,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Cracking open the black box(es) of plastics and climate change: A peek inside a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22 Rebecca C. Fan (范菁文)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探討(認識)國際人權法中的原住民族傳統知識與治理的現況
 23 羅維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From “Global Civic Tech” to “East Asian Community”: Taiwan’s g0v Community’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Data Activism
 24 Dana E. Powell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Anthrop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Renewable Ruses: Bioenergy Development in North Carolina’s Coastal Plains
 25 Rachel Core 郭瑞琪 Stetson University,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Tuberculosis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in Shanghai, 1911-1928《結核病與上海的現代化》
 26 劉玉皙
佘健源
楊文茜
洪文玲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碩士生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副教授

石化產業社區居民之風險認知及行動選擇:以大社地區為例
 27 葉筱凡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S)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從醫學哲學初探個人化醫療
 28 傅大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STS研究所榮譽教授 從書評禮物看廣義STS的網絡建構及其問題
 29 錢樺
林宗德
李宗勳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前瞻應用研究中心

沙從哪裡來,會往哪裡去?沙與大潭藻礁爭議
 30 官柏勳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 明清時期大風子的醫療文化史試探
 31 賴品妤 中央研究院人文講座研究助理 「可教育者」的基礎:有關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與自閉症孩子的政策,1990s-2000s
 32 洪均燊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英屬馬來亞瘧疾研究的國際網絡:以金雞納生物鹼和合成藥物測試為例
 33 呂依庭
林子倫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生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低碳能源轉型下的消費者脆弱度分析:以英國電力零售市場為例
 34 尤素芬
林聰益
張哲豪
趙品淳
曾明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南臺科技大學

成功大學

南臺科技大學

臺南大學

新型移位機商品化歷程之行動者網絡分析
 35 高珮瓊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刑法組碩士生 刑事司法中科學證據的「可信性」爭議──以一起台灣冤案為中心
 36 鄭芮欣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一通電話,長照服務到家」:台灣照顧管理技術的生成
 37 林宗德
周紹傑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

機器人促發的社會互動:自閉症類疾患者與機器人的互動
 38 劉亞綸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碩士生 想像永續:永續科學的建構與政治
 39 何函育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氣候調適的知識生產:試析歐盟氣候治理下的地中海氣候調適能力培養
 40 杜文苓
施佳良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從六輕空汙訴訟判決檢視環境治理的結構困境
 41 楊蕙亘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碩士生 演算法監控社會:臉部辨識科技之發展與潛在風險
 42 羅紹儒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受「自動」忽視的聲音:探討人工智慧於新聞媒體之應用對於少數族群媒體近用權之影響
 43 王宗偉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技術物的合法權利範圍為何?汽車零組件設計專利維修免責在我國的司法實踐與修法方向之觀察
 44 臧正運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從STS視角看金融科技監理的初嘗試
 45 陳嘉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Neurasthenia Reincarnated: Autonomic Imbalance and the Rise of Neuro-Subjectivity
 46 曾凡慈 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親密他者:新冠肺炎疫情下返台者的居家檢疫經驗
 47 陳怡靜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生 讓人留在電車上? 以駕駛自動化系統車禍反思「人類最終決策權」之規範目的與實際應用效應
 48 翁裕峰 實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助理教授 另類知識、轉譯者與大學社會責任的社會實踐
 49 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飛行離去後的大地視野 - 台北戰時南北飛行場關場後的地景變遷及空間轉化研究
 50 黃愷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經濟組助理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生 森林意象,城市實踐:在中和四號公園中的漂移實作
 51 朱凌毅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物質化跨境之家:作為邊界物的台灣元素
 52 王安琪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裝配安寧居家照護地景:家庭照護者的資源連結、照護實作與情感勞動
 53 羅芳晨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行政法院於環評訴訟中運用判斷餘地理論之反省:以觀塘三接案環評撤銷訴訟判決為評釋對象
 54 林育瑄
岳修平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暨發展學系/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從社區到線上社群的政治性消費研究:以農食共同購買社團為例
 55 洪靖 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自由不是問題,關係才是:技術中介論的在地脈絡與拓展
 56 李舒中 長庚大學醫學系 人文社會醫學科腎臟科助理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合聘研究員 藥物治療的社會文化分析 – 臺灣精神藥物人類學的研究芻議
 57 黃斐悅
廖英凱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

科學月刊編輯委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教所博士候選人

當壞科學滲進無辨是非的環境影響評估
 58 曾稚驊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制度化的社會基礎設施:台灣社會住宅的制度變遷與空間政治
 59 Joel Stocker
石明人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Racial Term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on Populations in Taiwan: The Case of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60 Eric I. Karchmer
賴立里
楊慧宇宙
趙笑芃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訪問學者/助理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Bricolage for a Troubled World: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Response to COVID 19

 

五、海報發表

編號 作者 單位/職稱 主題
1 王詩婷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碩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科技部研究計畫助理 另類月經科技如何突破困局?——台灣棉條與月亮杯使用者之社群支持、身體知識與醫用經驗
2 洪佳慧 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由認同到認識:職能治療專業醫學素養的全方位評量工具發展之研究
3 黃筠婷 成大醫院教學中心暨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青少年網路使用、道德疏離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4 林昕慧
黃于玲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大學生對捐卵科技及政策之態度研究
5 李偉廷 臺中市立沙鹿國民中學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組長 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6 戴又銘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一 藻礁學運之行動者網絡(2014-2021)
7 洪菁勵
沈泓颺
郭晏君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

桌遊與公共性:「再建六龜」到「重建六龜」之路
8 鄔啓柔
李松濤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研究生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疾病科學新聞的框架分析與框架轉換—以「新冠肺炎」為例
9 蔡馥宇
洪文玲
王治平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高雄石化工業區與鄰近社區環境治理的社會與知識動力—以大社地區為例
10 陳儀珈
廖英凱
劉湘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新時代下社群媒體的科學與科學家意象調查研究
11 趙嘉容
廖惠玲
劉佳語
顏冠兒
呂沛慈
蘇子芮
郭昱伶
吳亮霆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環境調查組(邱花妹副教授 指導) 廢棄漁網循環使用如何可能?參與式治理的分析取徑
12 劉怡寧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召喚心靈、療癒大地:從靈性生態學出發的省思
13 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跨部會合組任務型國防科技專案計劃的問題
14 楊克鈞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局內/局外:北美雙年展STS協商劇場的參與和觀察
15 林秀玉 真理大學教授 地域、科學與帝國主義:「原住」民抗瘧藥物的成與敗
16 劉湘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智慧科技的專家觀點:詮釋學取向的文獻分析與訪談研究
17 王采薇 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 女性角色模範與STEM的參與:文獻回顧與評析

 

六、擺攤展示

編號 召集人 單位/職稱 聯絡人 主題
1 許惠美 佛光大學資訊應用學系 許惠美 開放資料與物聯網新興科技應用
2 妙曜法師 佛光山寺藏經樓行政中心主任 妙曜法師 佛光Go應用程式展示
3 洪菁勵 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 洪菁勵 桌遊與公共性:「再建六龜」到「重建六龜」之路
4 鄒宗晏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鄒宗晏 塑膠人生:日常生活中的塑膠微粒暴露與健康危害
5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何家璇(研究助理) 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
6 梁廷毓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士生 梁廷毓 火山之城的誕生:一個在科學/非科學間的藝術創研計畫
7 張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 張良 家庭照護桌上遊戲的創造與實踐
8 郭文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科所教授 許益湉(助理編輯) 6/26 Presenting STS及6/27與STM期刊聯合宣傳 (關於申請計劃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