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兼成功大學通識中心企劃組組長
最近復興航空公司的空難不僅帶來了震驚與哀悼,也再次提高了大家的風險意識,體認到飛行安全不僅是機械的安檢是否確實及操作是否適當的問題,也涉及到工作人員的勞動條件與管理問題。而且,這些任何的環節只要出了錯,危及的不僅是飛機上的人,也會對地面上的人構成潛在的危險。平時我們對於飛機的想像是人類克服自己不能飛的侷限,利用技術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飛安事件所帶來的驚怕,則與之形成強烈的對比。實際上,不僅是航空工程,任何的工程與人類社會關係都同時含有創造與破壞的兩面—正如飛機可以將我們帶到天空與遠方也可以帶走生命一般。
無論是創造或破壞,都是工程與社會的關係。而這一點不僅社會大眾應該體認,未來的工程人更有了解的必要。無論是在通識教育中注入工程與社會的元素,或是在工程教育中納入更多的工程人文社會內容,都是未來應發展的方向。唯有來自工程與人文社會領域教師加入與耕耘,才能達到這個理想。因此我們需要激發工學院教師到通識中心開授相關課程的興趣,同時未來工學院的課程規劃也需要注入更多科技與社會的元素。
基於這樣的理念,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一月份籌辦了工程與社會教學工作坊,邀請了校內外工程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老師,一起切磋,分別是:成功大學航太系林清一教授的優良教師分享、交通大學電機學院副院長楊谷洋主講〈人類社會中的機器人族群–為何工程教育需要STS〉、成功大學系統系陳政宏教授主講〈工程史課程設計〉、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戴東源助理教授主講〈STS與工程倫理〉,及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秦先玉助理教授主講〈看見工程師技?術研究與工程教育〉,內容相當豐富多元,與會者討論熱烈。
榮獲優良教師的林清一教授主講,林老師本來與多數教師一樣對於跨出自己專業系所開授課程的興趣不高,但是在通識開授課程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不僅課程受到校內外各領域的學生的歡迎,也意外讓許多原本非本行的同學進入航空領域,甚至成為飛機駕駛。林老師的課程可以說是體現了跨領域的精神,也打破一般人對於通識課程的想像。
楊谷洋教授以機器人為例,討論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雖然一方面他很謙虛地說機器人能做的事情很少,但另一方面,他也舉出很多實例,說明機器人的設計如何因為納入對人類社會的理解而大受歡迎。過去人們對於機器人的認識,似乎主要是人力的替代方案,例如掃地拖地。但是晚近的機器人已經超乎身體勞動的範圍,而邁入人類感情的領域,甚至具有療癒功能,機器人外觀也不再是冰冷的金屬,而是栩栩如生,甚至是毛茸茸的可愛寵物。例如,日本的Paro,不僅受到許多老人的歡迎,已經被日本政府列為醫療器材,因而許多使用者能獲得健保補助,促成廣泛的使用。從體力勞動、到情緒勞動(暫且如此稱之),乃至於療癒,我們可以看到機器與社會的複雜關係,也可以看到機器與人類社會的共生演化。
陳政宏教授在2007至2010年間,在教育部中綱計畫STS新興議題計畫的補助之下,陸續與其他教師合作推動或是獨立開授了科技與社會導論、工程倫理、工程史等課程,在成大工程教育中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基礎。他的工程史課程分享,指出工程倫理課程在工程教育認證中的重要性,而具有STS精神的工程史除了可以打破既有歷史的印象之外,也極為適合與工程倫理相互強化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會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工程史這一門課對於學生的啟發,成大學生李盛弘獲得了德國iF設計大獎。(參考: http://news.secr.ncku.edu.tw/files/16-1054-65448.php?Lang=zh-tw),可以說是工程與人文社會所激盪出的令人驚艷的火花。
哲學背景的戴東源教授的〈STS與工程倫理〉,指出早期的工程倫理往往以「工程師所面臨的兩難」為主題,強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然而,近年來具有STS精神的工程倫理,不僅突破過去移植西方案例的方式,也因為納入更多的本土案例,讓人體會到在各種工程技術工作中工程師不是獨自一人,而是與許多其他的行動者在一個體系中,包括戴東源教授的以華航空難為主題的教學案例 (參考:戴東源,〈空難的真相,與我們想像中不一樣?〉,收入《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出版社,2012)倫理道德的兩難也引起與會者的提問,有位學生提問,面對不符合專業做法的工程案例時,卻又畏於經濟安全的威脅,工程人要怎麼辦?引起熱烈討論。會中大家指出,建立良好的檢舉者制度(尤其是報酬與保護制度),是讓具有良知的工程師能夠發揮其專業能力與實踐社會責任的重要前提。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會納悶,工程社群在甚麼樣的歷史條件之下會體認到工程倫理、STS與工程人文等課程的必要?回溯歷史以西方為例,秦先玉教授指出,十九世紀的工程社群希望改造工程者僅是技術人員的形象,提升其專業的社會地位,因此希望讓社會知道工程者不僅僅具有技術能力,也具有社會關懷與社會理解。此外,她也分享了電鍋歷史的本土案例,分析其中的性別與歷史面向,而這是根據其博士論文研究(參考: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十七期,http://stm.ym.edu.tw/epublish/1/19),相當豐富。
最後,作為活動規劃者之一,筆者要特別感謝前來主講的幾位老師,在收到邀請信函時都爽快答應,在期末的百忙之中抽空準備演講並遠道來分享,讓這個工作坊能順利舉行,也要感謝校內外師生的參與,通識教育中心陸偉明主任的大力支持,海科大洪文玲老師呼朋引伴,讓工作坊的養分能擴及成大校園之外。總之,本次工作坊充分展現STS社群的活力與熱情,希望STS社群能繼續提供科技與社會教育的養分!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工程與社會工作坊
時間:104年1月12日(星期一)
地點:光復校區 雲平大樓東棟1樓 27103通識視聽階梯教室
時間 | 主講人及講題 | 主持人 |
08:40—09:10 | 報到 | |
09:10—10:00 | 成功大學 航太系 林清一教授
講題:優良教師分享 |
通識教育中心
陸主任偉明 |
10:00—10:10 | 休息一下 | |
10:10—10:50 | 交通大學 電機學院 楊副院長谷洋
講題:人類社會中的機器人族群–來自恐怖谷的啟示 |
工學院
游院長保杉
|
10:50—11:00 | 討論與交流 | |
11:00—11:10 | 休息一下 | |
11:10—11:50 | 成功大學 系統系 陳政宏副教授
講題:工程史課程設計分享 |
|
11:50—12:00 | 討論與交流 | |
12:00—13:10 | 午餐(2樓通識教育中心會議室) | |
13:10—13:50 | 清華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戴東源
兼任助理教授 講題:STS與工程倫理 |
通識教育中心
王組長秀雲 |
13:50—14:00 | 討論與交流 | |
14:00—14:10 | 動動筋骨吧 | |
14:10—14:50 | 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秦先玉
兼任助理教授 講題:看見“工程師”?~技術研究與工程教育 |
|
14:50—15:00 | 綜合討論 | |
~~~再會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