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為基地

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系及STM中心

性別研究在台灣的發展至少已經有二十年,從早期的各大學的婦女研究室、通識課程、期刊及校園讀書會等,及至今日的學程與研究所等,可說已接近成熟。各大學通識的課程尤其是多采多姿,涵蓋各個不同領域—社會學、哲學、歷史、法律、教育及文化研究等。不過,教材方面卻不若課程的發展,有心致力於教學者,往往需自己準備大部分的材料。目前為止,已有《性屬關係》(上下)(王雅各,1999) 、《性別教育》(游美惠等2010)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黃淑玲、游美惠,2012第二版)、《性別教育與生活》(陸偉明,2016第二版)、《性別、健康與多元文化》(郭麗安,2015),《認同、差異與發聲:性別教學演練》(陸偉明,2009),除最後一本為適合教師使用的教學論文集之外,其餘均為大學教科書,各有強調的重點。性別課程的大專用書雖已經小有規模,但因為性別議題無所不在,若要符合不同課程與學生的需要,仍有待努力。編者希望本書的出版能豐富大學性別課程的教學資源,讓師生能有所本。

本書的主題是身體,涵蓋教育、身心障礙、階級、勞動、性的管控、生育控制與疾病,充分顯示性別研究的跨領域特性。作者們是成大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的成員及校外性別研究界的學有專精的教師,分布的領域包括教育、社會學、文學、文化研究、語言、婦女史、醫療史及體育等等。

圖:性別與社會,王秀雲編著。

在進入各個主題之前,本書也希望能提供性別課程教師的基礎資源。在性別的課程中必然會討論到的重要關鍵字是「壓迫」。陸偉明的〈你被壓迫了嗎〉介紹Iris Young著名的文章〈壓迫的五個臉孔〉,這是發表在2005年《Feminist theory: a philosophical anthology》一書中的第二章。Young闡述了壓迫的五種面向,也說明了對正義(justice)的觀點以及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正義不只是美國哲學家羅爾斯(Rawls) 《正義論》所談的靜態的、個人的財富分配(distribution),而是個人與結構/建制(institution)間動態的關係。這關係難以中立、公平無私(impartiality),結構性的不平等就會造成社會不正義。希望學生在閱讀本書之後,對整體社會結構有更深入的瞭解與批判。

許多教授性別課程的老師大概都或多或少都經驗過學生的抗拒或挑戰。尤其是種族、宗教、性別、政治與社會密切相關的議題,師生容易採取特定立場,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反彈力量,教室的學習氛圍經營不易,教師在上課時,更需要謹慎因應。比如說在討論父權社會的壓迫或性別歧視時,有些男學生會對號入座而感覺受到指責,或甚至覺得老師偏袒女學生。女學生也不見得必然沒問題,有些女學生會覺得老師或課堂氛圍太偏激。若有這種現象出現,學習成效將會打折扣。事實上,課室裡的團體動力,是要師生共同努力的。 有鑑於此,我們也納入〈如何教壓迫? 〉一文,提供一些教學策略給師生參考,學生也可藉以思考要如何與教師互動,以利學習。

身體是本書的核心議題,並以此連結推演出本書各章主題。陸偉明老師的〈誰來教導我的身體〉揭櫫了當代社會年輕女性最關心的問題—身體意象。文中指出有高達 57.1%的女學生高估自己的體重,即便她們的BMI太低或剛好。這個問題並不僅止於女學生對自己身體的知覺扭曲的層次,更涉及女學生的自信,影響深遠。在消費社會中,苗條的女性身體尤其充斥在生活的每個角落,且正如文中所指出的,健康教科書幾乎看不到多元的體態,一旦有胖子出現時,卻是大吃大喝的景象,用以當作營養均衡的負面教材。

與身體意象密切相關的是身體作為被觀看的對象,以及觀看的方式;正如劉開鈴的〈觀視與身體〉所說的:「時時刻刻,我們都覺得有人在看我們,這個觀視影響了我們對身體的概念和感覺。」觀視以及背後涉及了權力關係,形塑慾望流動的方式、劃分正常與異常、及規範性別化的身體。文中使用了文學名著《玉卿嫂》,來呈現觀視、觀者與慾望的多重面向,以及電影〈科學怪人〉中正常與異常的身體,來對照攝影機所呈現的模特兒身體。模特兒的身體可說是肉身化現代消費社會對於女性身體(feminine body)的極致展現,這種對於外貌與身體的要求成為一種鋪天蓋地無法脫逃的身體規範。

性別規範也影響男女如何使用、展現他們的身體(之能),關係著男性是否夠陽剛(masculinities)、女性是否符合女性該有的樣子(或所謂的陰柔特質,(femininities)。徐珊惠的〈女性身體的運動經驗〉的這一章,以「像女孩一樣…」這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作為起點,引導讀者思考運動的身體之性別現象,並質問性別規範對於女性造成了甚麼樣的侷限?長久以來,運動的核心在於身體之力(攻擊、防守、及極致的展現),運動場上也往往以男性為主。相對之下,女性身體被預設為是馴服(不具力量的),所以「像個女孩一樣」丟球、跑步、或是任何運動,意味著沒力的、軟弱的,或不具威脅性的。女性的運動頂多只能達到健美,若是只有健而沒有陰柔之美,則會引來側目。因此,若有少數女性竟然能挑戰這個規範,展現其身體的運動威力,其女性特質必受到質疑。例如,2016年勇奪奧運舉重金牌的許淑淨,社會在讚嘆之餘,卻也企圖透過各種質問、閒談,來彌補其被打折的女性特質(刊登幼時的公主裝照片或是報導其是否有婚姻對象等)。

還有一種身體規範是屬於道德與性管控(regulations of sexuality)的範疇。在父權社會中,性道德具有雙重標準的特性。也就是說,對於女性的規範遠比對於男性的較為嚴峻,歷史上的一夫多妻僅是其中一例。蔡幸娟的〈傳統中國社會寡婦的身體〉探討傳統中國社會中寡婦所應遵守的規範,可以說是對女性身體的性道德規範的最極致展現。這個性道德規範甚至凌駕於生命之上,寡婦寧死也萬不可失節。雖然今日的喪偶的婦女已經不需遵循如此的規範,但是許多性與身體的規範仍持續如此的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軌跡。

在某種層次上而言,蔡玫姿 〈婚姻、身體、性別氣質對階級流動之影響〉一章所討論的近代文學史上的女性—蘇雪林與潘玉良,也呈現出類似的情形。從潘玉良的出身所引起的各種攻擊、汙衊、俾妓爭議,乃至於強調其貞潔者,都是反映出性道德的影響。除此之外,潘玉良的出身也使她在進入主流社會時遭遇許多的歧視。本章同時也顯示性別的運作必與特定時空的階級及性別規範相互交織。以出身仕紳家庭的蘇雪林與潘玉良相比,兩者都進入婚姻,但前者的社會階級位置並未因婚姻而有明顯的提升,後者則因婚姻而能脫離下層社會躋身至上層,但也飽受歧視。有趣的是,兩人都展現屬於該時代女性作家與藝術家特有的「好酒且為性情中人」,以當時的角度看來,可謂陽剛。

性別政治也會展現在生育控制上,男女為此有著不對等的身體健康成本。黃于玲的〈性別、社會與避孕的身體〉以未婚年輕人避孕為主題,提供不同社會的避孕趨勢,不僅討論伴侶的避孕協商模式,並分析避孕科技發展裡的性別思維。正如文中所說的「個人即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看似個人的互動與處境,但其實與所處社會的性別政治息息相關。從避孕趨勢、親密關係中的性行為、乃至於特定科技的發展,都顯示性別政治的運作無所不在。

性別政治在身體面向的運作也不僅止於健康的身體,也擴及至疾病與健康風險管理。在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界線日趨模糊的今日,這個問題也更加複雜。王秀雲以安潔莉娜˙裘莉2013年的乳房切除手術為例,探討疾病風險的管理及乳房與女性身體的關係。要了解這個例子與其背後反映的問題,我們需要問,雖然現代醫療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奉為圭臬,但是重點可能在於發現甚麼?及早要多早?裘莉切除的乳房是並非是已有乳癌的乳房,而是一個機率。我們該如何面對機率?此外,號稱世界最美麗的女人怎可沒有象徵女人性感的器官呢?所以我們看到她強調重建的乳房與原來的乳房的差異僅在於一條小小的疤痕,實在是耐人尋味。

權力的運作除了規範之外,也涉及正常與異常的區分。失能的身體(disabled body)被視為是一種異常的身體,也是早期女性主義較少探討的議題。游素玲〈失能的身體〉引介女性主義與失能研究的對話,質疑主流社會強制的「標準」與「正常」背後的各種預設,重新思考受壓迫者與身體的關係。身障女性同時身陷父權社會女性及身障者的雙重邊緣化,更突顯權力運作的邏輯。事實上,人口老化的社會中,最終幾乎每個人都會變成失能者。

失能者被推擠到邊緣,而能者則是被整編入社會生產工作的複雜分工中。上述的各章探討的都是以身體的主人為主,但是身體的服務者的身體又如何?陳美華的〈你嘛用心洗:美髮沙龍裏的身體工作〉探討以身體為內容的美髮業者的勞動。美髮服務是高度性別化的身體工作,多數為女性,夢想成為設計師,在夢想成真之前,她們可能因為洗頭無數而使自己的雙手「流血」、「手裂掉」、「靱帶受傷」;或是用自己的身體來展示其技藝,不斷地變換髮型髮色,以引起顧客的興致。除了工作傷害之外,洗頭助理,因其工作內容為身體,她們勞動的核心是需要具備感受、覺察客戶各種不同需求的能力,所以有「洗頭要用感情」一說,點出這種勞動不僅是身體的勞動也是情緒上的勞心。

本書豐富多樣的內容反映數個不同學術領域,但為求主軸一致,性別研究幾個重要的議題,如同志研究、長期照顧、與新移民女性等,未能納入本書中。因此,本書可說既令人期待、又令人惶恐。期待的是,對於性別有興趣的師生都能有所收穫,惶恐的則是各章的內容是否能彼此呼應與支持,且無法顧全所有議題。在能力範圍之內,編者盡量讓本書各章能有共同的旨趣,不足之處,有待關心性別研究的朋友共同努力。本書的完成首要感謝成大性別及婦女中心的成員在教學研究繁忙中撥冗撰寫,陸偉明教授悉心給予許多修改意見,畫家郭士綸先生特別為我們繪製封面,王岫林博士協助文稿潤飾,蘇品如小姐協助繕打學生問答稿件及成大出版中心吳儀君小姐在出版方面的協助。一本書的誕生,就像一個人的誕生一樣,必然會經歷期待或意外、努力、產痛,偶有難產,但在不安中也往往充滿了情感與希望,願這一本書能帶來更多的書與讀書人,招弟招妹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