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日本橫濱國際社會學會世界社會學會議 (The XVIII ISA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與會觀察紀錄

高淑芬/佛光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參與會議經過

國際社會學會的世界社會學會議(ISA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對各國社會學者而言是個相當重要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所加入的「環境與社會研究社群」(RC 24: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由各國環境社會學者(其中亦有STS的學者)所組成。此次能在2014年7月13日到19日在日本橫濱的第十八屆世界社會學會議的 RC 24兩個論壇發表論文,不僅能將台灣研究成果與各國環境社會學者分享,也藉由會議的參與更多瞭解各國環境社會學的最新研究發展與關心的議題。

在世界社會學會議開始之前,我在2014年7月12-13日於日本橫濱參加了一個由ISA的 RC 24、日本環境社會學學會與日本法政大學永續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永續力與環境社會學研討會」。此會議安排了兩大論壇主題,一為福島核災發生的社會結構分析與相關課題;一為各國環境問題的歷史與環境社會學發展。兩天會議中,除了發表論文外,我得以和日本許多環境社會學研究者有深入的討論與對話,藉由這些互動更多地認識當前日本環境社會學者的研究內容,也同時有機會和韓國、中國、澳洲、美國、葡萄牙、荷蘭、德國、約旦、巴基斯坦與巴西 …等國的學者接觸,討論到各國的環境社會學發展與晚近幾年的反核運動等。

 

「永續力與環境社會學研討會」與各國學者合照 (2014.07.13,日本橫濱)

左起:Ryoichi Terada, Emina Ahmetovic, Muhammad Khurshid, Stewart Lockie, Ana Delicado, Shu-Fen Kao, Riley Dunlap, Rafa Art, Nabeel Abu-Shriha, Saburo Horikawa, Harutoshi Funabashi, Dowan Ku, Suricai Wun’Gaeao and Seejae Lee.

第十八屆國際社會學會(ISA)的世界社會學會議(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在2014年7月13日於日本橫濱揭開序幕,為期七日。這是ISA第一次在亞洲舉辦世界社會學會議,此次的會議主題是「Facing an Unequal World: Challenges for Global Sociology」。ISA會長Michael Burawoy在開幕演說中指出社會學常久以來挑戰市場基要主義並倡議社會對市場的控制,以消彌社會不平等,這傳統特別在晚近彰顯於南半球區域與女性主義及後殖民思潮中。面對全球化所產生的各種形式的不平等,世界各國也興起了各種形式的回應,例如阿拉伯之春、勞工運動、環境運動、學生運動 …等。又如2011年日本強震與海嘯災害及福島核災後迫使受災地區的人口遷移、社會聯結的斷裂 …等,這些現象與其中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不平等都急需社會學者深入地瞭解。

 

第18屆國際社會學會(ISA)的世界社會學會議在2014年7月13日於日本橫濱揭開序幕,為期七日。

我在 7 月 14 日RC24的「Anti-Nuclear Movements Post Fukushima」的場次發表了關於台灣反核運動的論文「Anti-Nuclear Movement in Taiwan: Fukushima Disaster Prompts the Cas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tization of Energy Policy」,同場次還有從瑞典、德國、立陶宛、南非、中國與日本的學者發表該國的反核運動,每篇論文發表後都有多位與會者提問,討論相當精采。我還有另一篇論文「Democratizing Expertise and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liberative Risk Governance: EMF Case in Taiwan.」於 7 月 15 日發表於 RC 24:Emerging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Part I: Focus on East and South East Asia 的場次。這個場次還有日本、美國、韓國與加拿大的學者發表論文,議題包括:福島核災後低劑量輻射暴露的科學爭議、泰國電子工業污染與環境治理、日本核能政策的公民參與及審議、日本海岸生態復育的風險知覺與風險溝通,與韓國環境社會學的發展。與會者針對每一篇論文都提出了相當有趣的問題或精闢的回應。

在RC24的Business Meeting 中,會員們則針對未來的區域會議規畫進行討論,現任會長Stewart Lockie 特別介紹了由RC24出版的期刊「Environmental Sociology」並鼓勵會員們將自己最好的論文投到這個期刊。

 

RC24 Business Meeting

我也在會議結束後和日本法政大學的舩橋晴俊(Harutoshi Funabashi)老師約了一天進行訪問,想瞭解福島核災後日本社會各界對於核能發展的回應。作為日本環境社會學的大師之ㄧ,舩橋晴俊老師竭盡所能地分享了近年來日本公民社會在日本廢核運動中所作的努力,舩橋晴俊老師不僅以研究與學術論述來增進日本廢核運動的能量,更是與日本不同NGO緊密合作,共同提出了日本公民廢核的政策綱領。此外,他也和我分享到近幾年在核災區所做的田野調查,讓我對核災後災區居民所面臨的許多社會心理衝擊有更深的理解。舩橋晴俊老師相當慷慨地贈送了我一本他和團隊在2014年七月出版的「核能綜合年表:福島核災發生之路」(A General Chronology of Nuclear Power: The Road that Led to the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原文是日文版)。這是ㄧ份非常珍貴的資料,詳細地記錄了從2011年3月11日下午兩點46分東日本發生地震後,接下來發生的ㄧ連串核災事故的有關資訊,並比較各個不同時間點(ㄧ直到2011年4月22日),四個團體:東京電力公司、日本政府、獨立偵查委員會與日本國會針對福島核災的調查報告,呈現出不同團體對福島核災發生始末的各種紀錄觀點。在這本書中也有日本與世界各國的核電廠發展的詳細資料。此外,舩橋晴俊老師也贈送我他的兩本日文研究著作:「公共圈的審議民主主義」、「核燃料處理設施的社會學:青森縣六所村」,以及另一本由日本學者主導,台灣、韓國與中國及世界各國學者們共同合作,於2014年7月出版的「世界環境史」(A General World Environmental Chronology)。這本環境史分為幾個部份。第一部份詳細地記錄了東亞四國:日本、韓國、台灣與中國自工業化以來所產生的各類型的環境汙染(問題)、以及環境政策與環保運動,另外也包含了多達120個國家的環境歷史年表(第三部份)。在第二部份中,同一時(日)期有三欄資訊:(ㄧ)環境問題與環境運動、(二)環境立法與政策回應、(三)政治經濟脈絡,這樣的安排使讀者能同時掌握在各國不同時間點所發生的環境問題的社會政經脈絡,以及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回應。第四部份是特定環境議題的年表,包括氣候變遷、臭氧層破壞、汞中毒、核能議題、再生能源、人口議題等,實在是ㄧ本關於環境議題研究的寶貴文獻。

與會心得與建議

我自2001年起加入ISA的RC24研究社群,參加過兩次世界社會學會議,過去五、六年也參與RC24每兩年在東亞四個國家(日本、台灣、南韓與中國)輪流舉辦的環境社會學研究雙年會。這次在研討會很開心再次見到幾位世界環境社會學界重量級的前輩,例如:Riley Dunlap, Arthur Mol, Raymond Murphy,以及RC24現任會長Stewart Lockie 與新任會長長谷川公ㄧ。特別高興的是在與會期間我和日本與韓國的幾位環境社會學研究前輩有非常深入的交流,這些前輩包括日本的舩橋晴俊、寺田良ㄧ、崛川三郎,韓國的具度完、李時載,以及中國的陳阿江…等。在研討會期分別與各國學者深入討論到各國環境社會學研究的議題、核能發展與核廢料處理現況、晚近反核運動的發展,與電磁輻射風險治理的議題和跨領的研究合作之重要性。這次ISA RC24研討會的論文涵蓋環境社會學理論發展與相關研究領域裡許多主題,例如:「環境社會學研究的新興領域」、「東亞氣候變遷與環境問題」、「永續消費」、「環境態度」、「毒物管理」、「環境運動」、「環境、風險與治理」、「南美環境社會學發展」、「後福島的各國核能議題」,以及兩場「環境與風險治理」的圓桌論壇…等。聆聽每篇論文發表,許多論文很有趣味,也具啟發性。

「環境與社會研究社群」(RC24),在環境社會學研究領域,是個相當值得參與的研究網絡。社群裡的學者來自全球各地,近年來亞洲各國的學者逐漸增加,也有一些從事與環境議題有關的STS學者在其中,RC24在國際社會學會的會員數相當多,約有190人左右。除了籌辦每四年一次的世界社會學會議外,每兩年也有環境社會學研究雙年會,在東亞四個國家(日本、台灣、南韓與中國)輪流舉辦。不論是世界社會學會議或是環境社會學研究雙年會,研討會內容豐富,主題也具前瞻性。每次參加會議,都有高度豐收之感。此外,RC24的學者不僅為學嚴謹,也相當友善,特別是在亞太地區的學者近年來尋求雙邊研究合作,我高度建議國內環境社會學研究學者加入RC24的會員,積極參與由此社群主辦的各類國際研討會。下一次的雙年會將於2015年十月底左右在日本仙台舉辦。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社群中從事與環境議題相關研究的朋友可以考慮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