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在數位閱讀寫作推動初期的困境

張舒涵(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在數位閱讀寫作推動初期的困境,指導教授:彭秉權博士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教育現場面臨數位寫作計畫推動時可能遭遇的困境,從中挑戰科技烏托邦的夢想。透過一位國小在職教師的自我民族誌,看見數位閱讀寫作如何在六位教師的課室中運作,這些不同形式的實作幫助我們理解教師在教學現場面對科技推行時的困難,同時察覺科技物進行「在地化位移」所產生的非預期效果。

理論分析則借用「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開啟數位閱讀寫作的黑箱,並以此理論延伸出的「位移」概念重新檢視教學現場,進一步分析教師與各網絡行動體的互動關係、教師在網絡中的位置與行動能力的展露,以及網絡重要行動體,如學生、家長、平台的位移軌跡與效應。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 數位並非萬能,數位工具搭配不同的空間尺度、實體環境、平台特色,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行動能力。
二、 學科特質、獎勵制度與平台遊戲設計的組合模式,會影響學生對於平台的投入。
三、 學生在平台的位移不符合教師預期,而教師透過行動能力的展開,建立諸多組合,成為穩定網絡的重要行動者。
四、 家長在網絡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家長在不斷被位移的過程中亦影響教師行動的佈署。
五、 課室外網絡對課室內網絡的推展影響甚大。
六、 一個看似成功的平台移植到另一地後,仍須經歷在地化的重組,此種位移的經驗可作為未來推動的參考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