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2017【科技溝通:理論與實踐】工作坊

文/李一平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會場記錄/鄭子瑜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兼任助理)

2017【科技溝通:理論與實踐】工作坊由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博物館、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與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合作,於106年8月7日在成大醫學院舉行。這是目前科技部補助的計劃案:「台灣現代生物醫學知識的生產、傳承與展示」群體計劃的階段工作報告。透過兩系列主題講座,討論「科學知識的生產、傳承與展示」與「科技溝通的分析與實作」的議題,目標是用自己的故事來描述台灣科學發展,希望透過這次工作坊來盤整、回顧工作成效,以供未來工作調整參考。此外,結合一場以「永不妥協?當科學遇上戲劇」為題的論壇。希望綜合理論研究與實作經驗的分享,激盪出科技溝通新穎的創意與思維,並幫助相關領域工作者能藉他山之石而獲得啟發。

在第一系列講座中,由王秀雲、李一平及陳政宏報告「台灣現代生物醫學知識的生產、傳承與展示」計畫執行進度。王秀雲以科學史角度剖析1970到2010年間,中研院生醫所的軌跡。成立時以發展「世界一流」的科學為目標的生醫所是台灣戰後科學史中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它孕育於戰後台灣國家權力結構中,推動者是幾位生醫菁英,包括兩蔣的醫師余南庚及錢煦,他們不僅與國家關係很近,且均已在美國建立相當的學術地位。其歷史反映了三個不同但相錯的脈絡:分別是二十世紀下半期以來西方生物醫學的發展、冷戰台灣的特殊地理政治及穿梭在中心國家與台灣的生物醫學菁英。了解生醫所的歷史不僅將有助於了解台灣生醫科學史及醫師科學家的興起,同時也能與站在西方看非西方的主流科學史對話,或者轉而從世界的邊緣看待近代科學史。李一平則講述了大學教學場域裡,生醫科學語彙與思維結構的建立與轉變情形。講者與楊倍昌以成大醫學中心為田野調查場域,利用參與觀察、質性分析的方式,以科學討論的語句為材料,來研究台灣生醫科學專業的養成過程中,學生對於科學語詞的運用及評價科學的模式以及熟練的科學家與研究新手述說科學方式的異同點。研究發現:學生所提問題的類型多數圍繞在以文本為基礎的知識,而老師所提問題的內容除了基礎知識之外,還多了由文本延伸出的想法討論,朝向產生新論點與新應用。未來將進行縱向分析來瞭解研究對象在語言及思維模式的轉變。研究成果將可為生醫人才培訓的設計提供學理上的參考。陳政宏透過幾個前導實驗展的案例來談論發展大學博物館的多功能平台的過程。未來希望透過這個平台進行公共政策討論、促進公民素養提升以及提供非制式教育。目前,成大博物館正積極研發各種特殊主題的展示方法使非制式教育更易與制式教育搭配,創造制式教育不容易產生的功能。團隊也發展了一套Initiator-Activity-Function理論,用來解釋大學博物館可能扮演的角色。講者強調發展大學博物館之多功能平台是可行的,但傳統的展示手法無法吸引觀眾注意,因此研發新的展示手法前須思考如何提高民眾參與意願。

在第二系列講座中,分別由黃俊儒、羅尹悅、陳恆安、張顥馨來分享科學展演的研究及實作經驗。黃俊儒從科學傳播的觀點來解析流行文化中的科技意象,講者以好科學(+)/壞科學(-)為縱軸,故事文(+)/說明文(-)為橫軸所構築出的四個象限來說明台灣科學傳播作品的優劣,最理想的科學傳播分佈應該在第二象限(好科學/故事文)中,可惜台灣鮮少有這樣子的作品出現。未來應朝向以好科學做為基礎,從說明文本發展到故事文本,或以故事文本為基礎,從壞科學發展到好科學。他強調「流行文化」非常Powerful,而在台灣,科學並沒有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因此無法產生共鳴,應讓一般人先學會「談」科學,之後才能夠更進一步地參與、表述、協商及形塑科學。羅尹悦講述了電視劇重現專業的過程。從科學知識到大銀幕的過程,需經歷綜合、翻譯和轉換三個階段。台灣的作品很多是透過產業與其他領域專業人員合作。劇的好壞,劇本最重要,顧問涉入的程度須視導演或製作人而定。而產業所重視的是「戲劇性」,科學僅是一種包裝,不是最重要的精神。她強調溝通的重要性,科學專業人員和戲劇工作者要互相尊重,戲劇內容應以科學真實或最大共識為主。陳恆安在演講中以「馬蓋先」影集為例,質疑有多少人是為了追求知識正確而喜歡科學。他認為要求節目內容百分百正確是不符合實際需求的。此外,科學傳播須先設定觀眾,讓想影響的人先相信。最後,他強調僅指「自然」為依歸的時代快過去了,未來的科技會慢慢進入主體。是否會有新的倫理出現?那會是什麼?值得大家深思。張顥馨以策展的實務經驗出發,探討後真實時代下的科學溝通。面對網路成為輿論的中心,連帶塑造了新的媒體生態,造就出虛假說法。憑藉其散播與感染力,取得多數意見與立場認同,而凌駕了真實。在此氛圍下,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溝通都面臨了新的困境。

在論壇中,「麻醉風暴」製作團隊分享該劇的創作及拍攝的歷程點滴,蕭力修導演談及劇的緣起是根據編劇黃建銘在文化部電視劇本徵文比賽得獎作品「惡火追緝」劇本改編,他強調:雖然該劇以醫療現場為場景,但不希望觀眾太專注在醫療細節而脫離了故事的情節。編劇則認為精彩的劇本,「衝突性」是最重要的元素,而創作前必須做足功課,才不會讓人質疑劇情是胡謅的。醫療顧問黃英哲醫師表示參與製作是「緣分」,既身為顧問,態度須「仔細」,尤其是關乎生命的細節,絕不能犯顯而易見的錯誤。因為這樣的堅持,該劇也被不少醫界人士認為是真實反映醫療現場的好劇。論壇中,觀眾提問踴躍,製作團隊透過實例與經驗回應。最後,主持人黃俊儒以「整體而言,台灣對於科學的想像太說教了!」為這場論壇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這場工作坊,與會者之間的對話相當熱烈,討論延伸到會後仍持續進行著,相信所有參加的人都收穫良多。

(文中王秀雲及張顥馨演講內容,部份節錄自講者所提供之演講摘要,並感謝楊倍昌給予寫作上的建議與指導。)

圖:2017【科技溝通:理論與實踐】工作坊會後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