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會錄取論文

一、 口頭發表-個別論文(Oral presentations-paper presentations)
編號 作者姓名 機構 單位 標題
1 江順楠 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學系 Historicizing Problematization — a Study of Coexisting Agrifood Solutions to Malnutrition in the Philippines
2 黃令名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國選之人:跨國科技史觀點下的潘文淵與TAC
3 黃獻緯 國立台灣大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The Systematic Volumes: The Forest Management and the Controversy of Wasabi in Ali mountain, Chiayi, Taiwan
4 龔文翎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niversity at Albany)社會學系 社會學系 Conceiving “Maternal Genetic Responsibility”: Two-staged Assignment of Reproductive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fertility Clinical Context
5 蘇致亨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系 再生醫藥的預想治理
6 黃思敏;王驥懋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利「牠」的多重實踐:臺灣動物福利的知識政治與照顧實作
7 萬宗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人工電子耳的感官基礎建設:從台灣聽損者的經驗出發
8 蕭伊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以鐵道旅行作為殖民現代性之尺度 -試析田中芳男《台灣帖》
9 陳迦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所 戰後臺灣營養科學知識的建置(1950-1980)
10 楊子鋒 國立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所 常規化?次文化?台灣大麻使用者的經驗、地下場景與文化知識
11 林雲翔;張睿寧 國立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風險中心 從「國光」到「風光」的社會強健性知識與制度邏輯不對稱之分析:官方科學與公民社會的知識生產策略回顧
12 于政民 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臺灣正顎手術的社會科技想像: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對醫學圖像與國際化概念的差異
13 鄭峰齊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為何引以為苦? 母嬰親善醫院的政策評估 : 哺餵敘事的觀點
14 許宏彬 成功大學 歷史系 只有「遠傳」,沒有距離?偏鄉醫療中的照護空間、實作與彈性配置
15 袁嘉儀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醫療創新的轉譯社會學:TMS在台灣的擴散分析
16 廖晋儀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人種」的尺度——18世紀到1920年人的膚色測量與分類,以棕色人種的確立為例
17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 創新國際學院 揭露石化慢性傷害:高雄檔案的跨尺度對話
18 邱盈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所 尋找/解構市場價格的秩序與隨機性: 技術分析的知識形構與台灣散戶處境的交會
19 吳映青 香港中文大學 人類學系 臺灣東北角網撈鯖鰺漁法的興衰1955-2013
20 蔡念儒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跨代的記憶尺度:卑南社與卑南地區的空間轉換
21 林淑惠 成功大學 通識中心 農場裡的照護邏輯——光合菌農民社群「自動澆灌系統」的技術選擇與協商共作
22 顧長芸 中華經濟研究院 第二(國際經濟)研究所 一個探討元宇宙規範之根源性問題的嘗試
23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邊界與病毒: Covid-19的歷史比較研究初探
24 許哲瑋 國立政治大學 新冠肺炎與行動技術的尺度:隔離、身體與人口管制
25 吳季寬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以動物度量疾病:戰後臺灣的「鷺鷥傳播腦炎說」(1963-1970s)
26 陳重仁 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 Narratives of COVID-19 and Rescaling Technology of the Self
27 朱濟廷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人文研究所 跨越疼痛的尺度:慢性疼痛患者疾病表現的身體政治
28 黃育熙 國立臺灣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能源尺度於社會觀點與學術研究之期望差異
29 張雅晴;陳渙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 初探精神病房內的親密關係及其形塑——障礙研究與關係自主理論的對話
30 林秀玉 真理大學 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 度量衡的改變與不變:以線性空間的「尺度」、「測量」與「尺寸」為例
31 黃俊豪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所 打開默會知識的黑盒子:模流分析、匠藝技能與黑手師傅
32 傅喻 國立清華大學 電機系 從清華大學天文社創立,看1970年代留美理工科菁英的社會實踐
33 江孟勳 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現代東南亞伊斯蘭復興改革者與非伊斯蘭知性傳統:歐斯曼•巴卡爾(Osman Bakar, 1946―)的知識與科學觀/ Modern Southeast Islamic Reformist and non-Islamic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Osman Bakar’s (1946-)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Science
34 張芷瑄 國立臺灣大學 跨國親子的「共同在場」:移工的科技使用與母職實作
35 陳奕達 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 台灣 Deepfake 技術的使用倫理初探
36 林宗德 國立清華大學 通識中心 機器人展現的互動是欺騙而非真實的嗎?擬人化與情緒研究的新近觀點
37 康旻杰;柳志昀;鍾智豪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永恆的過渡 – 重探社子島的根、徑、脈
38 邱映寰 國立臺灣大學 重探人們在虛擬空間與實體環境的角色切換:以 Gather Town 線上擬真軟體為例
39 劉衡謙 國立臺灣大學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 Achieving Algorithmic Fairness in Algorithmic Society: A Multi-Actor and Multi-Scale Analysis
40 甘偵蓉, 王道維 清華大學 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 公共化AI — 從AI倫理論述到實作
41 黃凱蘭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 知識轉譯:大學博物館的尺度與轉型
42 林果葶 銘傳大學 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 當代臺灣原住民族虛擬社群的情感認同
43 黃慧慈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再生能源建置的綠色金融與社會關係:大與小規模的比較分析
44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 基礎設施下的環境賦使:六十石山基礎設施尺度下的生態想像
45 王秀雲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可愛的原子能」? 臺灣核子科學的轉譯、傳播與展示, 1950s-1970s
46 劉曄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大臺北地區小兒麻痺患者生活史(1967-2003)
47 張立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社會學系 立國百年時一起居住外太空:杜拜未來博物館展現的 2071 年科技社會想像
48 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關鍵數位概念的新聞再現:從公民科技參與的視角出發
49 張仁瑋 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公民團體的資安風險:基礎建設視角
50 廖昱凱 國科會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打造循環經濟:臺灣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市場化與挑戰
51 鄭雅文 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免於職場暴力與騷擾威脅的健康職場:國際勞工組織C190公約與國際調查對台灣的啟示
52 卓浩右 國科會 人社中心 Jacobiasca formosana and Oriental Beauty:關於東方美人茶的多物種考察
53 Yu-Yang Ambotter Savourcheney Che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Science The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Claw Crane Machine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n a storefront in the commercial district by the Embodiment Strategy approach
54 Aaron Su Princet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Conflicting Scales of “Self-Sufficiency”: Taiwanese Agriculture and the Deferral of Indigenous Sovereignty
55 Tom Ozden-Schill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eocolonialism in the Circular Economy: Making Sense of “Missed Opportunities” in Malaysian Rare Earth Elements Research
56 Fabio Miranda Osak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uman Science Re-scaling the organic: guano and agroecological networks in Peru
57 Stefan Laser Ruhr University Bochum, Germany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re Virtual Lifeworlds Rescaling the planet through semiconductors. Or: Click to see the map in full view?
58 Paul JOBIN (彭保羅);Wen Liu 劉文 ;Josh Wenger 溫賈舒 Academia Sinica, Taiwan Institute of Sociology; Institute of Ethnology;Institute of Sociology Air Soft Guns and the Scales of Military Deterrence in Taiwan
59 Yuwei Lin University of Roehampton (UK) School of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enerative AI and Arts: practices, attitudes and responses from creative industries
60 彭松嶽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所 AI城市的時空尺度
61 Tim Schüt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thropology Analyzing Formosa Plastics Across Systems and Scales
二、口頭發表-論壇(Oral presentations-workshops)
編號 召集人姓名 機構 單位 標題
62 呂采穎 呂采穎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 離岸風電的量測科學與在地實作
63 許宏彬 許宏彬 成功大學 在宅醫療與STS
64 李梅君 李梅君 中央研究院 和AI一起做研究:祕訣、挑戰、與倫理
65 周紹傑 周紹傑 國立清華大學 重新度量科技、藝術與創作之間的距離/Re-measu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rt, and Creation
66 林嘉男 林嘉男 國立臺東大學 文化資產治理技術中消失的原住民族:談Tapong事件與泰雅族
67 陳璽尹 陳璽尹 台灣科學媒體協會 資訊操弄與認知戰的距離
68 張君玫 張君玫 東吳大學 律化 惡魔  :生物分子、能量,與傳遞」(Metering the Demon: Biomolecule, Energy and Transference)論壇及展演
69 趙家緯、陳郁屏 趙家緯、陳郁屏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再生能源發展與國土空間規劃策略
70 王琬葶 王琬葶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作為「技術物」(technical object)的文學與影像
71 羅士翔 羅士翔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 以科學之名?刑事司法中的科學爭議
72 陳璽尹 陳璽尹 台灣科學媒體協會 科學溝通的挑戰:從台灣的政治極化視角探討
三、口頭發表-自組論文(Oral presentations-pannels)
編號 召集人姓名 機構 單位 標題
73 召集人:嚴如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Shifting the Paradigm in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第一篇論文作者:鄭閔中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Patient models and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in cancer care
第二篇論文作者:郭耘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and values in Shared Decision-Making
第三篇論文作者:嚴如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How Values Intertwine with Tool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Cancer Care Practice in Taiwan
74 召集人:侯嘉星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 近代中國技術治理的形成
第一篇論文作者:張以諾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 歷史學系 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海軍軍事技術治理的確立
第二篇論文作者:侯嘉星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 國營農場經營與農業現代化治理
第三篇論文作者:袁經緯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戰後中國原子能研究的外部制約:以購置迴旋加速器為例
75 召集人:王安琪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自然生與死
第一篇論文作者:吳嘉苓 臺灣大學 社會學系 促動自然:助產術的身體技術網絡
第二篇論文作者:徐蓓婕 劍橋大學 社會學系 越自然,品質越好?日本輕度刺激試管嬰兒的科學治理與個人生育決策
第三篇論文作者:施麗雯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人文研究所 自然發生/聲?從懷孕到自然流產的不同主體詮釋
第四篇論文作者:王安琪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實踐自然的「善終」:安寧照護網絡的建立
76 召集人:游博翔;簡澤濠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法律學系碩士班 關係性治理與治理關係:法律規範與治理實踐的跨尺度耦合
第一篇論文作者:游博翔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Rescaling Privacy and Controls: Data Governance Regimes in The Cloud Service Industry
第二篇論文作者:簡澤濠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 完美落地?── 臺灣婚姻平權運動中的全球人權資源與地方動員轉譯
第三篇論文作者:陳中喬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從急診急救之執行初探急診護理師就病人自主權之法意識
77 召集人:陳嘉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多重的心靈、知識與實作:探索台灣當代精神科學的面貌
第一篇論文作者:曾立揚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當代台灣心理治療的變動風貌
第二篇論文作者:邱立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The NLP Multiple:當代台灣神經語言程式學知識的多重本體
第三篇論文作者:張復舜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從台灣精神專科醫師口試實作探討精神醫學診斷知識的習得與使用
78 召集人:沈克諭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博士班 尺度即美學:人類世下的感知重塑
第一篇論文作者:呂樾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 作為「美學─感官」事件的人類世藝術
第二篇論文作者:趙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博士班 身體作為丈量世界的尺度:陳芯宜VR作品中的體感
第三篇論文作者:沈克諭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博士班 視差的校準:曖昧形式與溶接經驗
79 召集人:黃書緯 國立台灣大學 創新設計學院 食物地景中的日常實踐
第一篇論文作者:高彤 國立台灣大學 城鄉所 結晶成鹽、水流產場:曬鹽文化勞動中的「香港製造」
第二篇論文作者:Elise Yan ZENG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isure Industries Fungi and Grassroots in Soil: Growing Leafy Vegetables in Multi-Species Farmland of Rural Hong Kong
第三篇論文作者:黃書緯 國立台灣大學 創新設計學院 Beerscapes in Taiwan: From Commerical to Craft
80 召集人:黃柏堯 國立台灣大學 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Rescaling the Governance of HIV/AIDS:  On Economization of HIV Governance, Harm Reduction Practices, and Social Imagination of HIV/AIDS  重置愛滋治理尺度 談治理的市場化、減害實作,以及病毒的社會想像
第一篇論文作者:曾柏嘉 清華大學 社會所 The Economization of HIV Governance
第二篇論文作者:黃柏堯 台灣大學 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The Use of HIV: On Viruses as Artistic Objects in Taiwan
第三篇論文作者:李佳霖、王聲昌、黃宣穎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與公共衛生研究所 用藥者的愛、工作者的害? 從男同志甲基安非他命使用問題探究減害之定義與可能侷限
81 召集人:Yi-tze Lee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重置族群與技術間的尺度:原住民研究的STS取向
第一篇論文作者:邱寶琳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亞泥礦區的開發尺度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論述:從山地保留地制度到原基法的尺度擴展與困境
第二篇論文作者:Agathe Lemaitre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When categories dictate reality: Re-scaling the wildlife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Paiwan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wk-eagle and clouded leopard
第三篇論文作者:吳明季 屏東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重新思考原住民災難遷村的理解尺度:以吉露和阿禮部落的災難遷村為例
第四篇論文作者:潘一寧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原住民族傳統食材與印度料理融合下的創新尺度
82 召集人:趙家緯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建構臺灣多層級治理體制加速氣候韌性發展
第一篇論文作者:趙家緯 臺海衝突的淨零因素: 以深度轉型理論分析國安與氣候政策之交織
第二篇論文作者:楊沛為、Tim Steczka、魏揚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建構臺灣公正轉型多尺度治理框架與模式
第三篇論文作者:李河清 中央大學 總教學中心通識教育中心 Engaging the Public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 The Case of 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 in Tainan, Taiwan
83 召集人:洪靖 國立中正大學 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具體與抽象:技術研究的多元開展
第一篇論文作者:⽩祐誠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從技術中介論觀點重新思考 Vtuber (Virtual Youtuber)
第二篇論文作者:區曣中 國立成功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Weaving philosophy and communication: incorporating ethical and responsible thinking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or STEM undergraduates in the Taiwanese context
第三篇論文作者:聶雅婷 長榮大學 應用哲學系 由海德格技術哲學面向思考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第四篇論文作者:劉旭鈞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文化研究所 Reassembling Taiwa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apping a Brief History of Related Discourses through the Conception of Pinzhuang
84 召集人:趙恩潔 國立中山大學 社會學系 重置失控的尺度:測量禽流感、酒精濃度與塑膠微粒的科學與文化
第一篇論文作者:洪崇仁 澳洲雪梨大學 科學哲學史系 給雞吃藥草到底有沒有效?—Jamu如何中介雞與禽流感的距離
第二篇論文作者:趙恩潔 國立中山大學 社會學系 伊斯蘭與醉的距離:穆斯林酒精測量的歷史變化與科學化初探
第三篇論文作者:林宜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科技與社會文化研究所 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要如何測量?
85 召集人:王巧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業試驗所 營建剩餘土石方多元去化利用之技術、法規與治理
第一篇論文作者:王巧萍 同上 營建剩餘土石中火裡來水裡去的知與無知
第二篇論文作者:劉光晏 國立成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你家變我家:營建剩餘土石方於老屋改建之華麗轉身與哀愁
第三篇論文作者:宋威穎 弘光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社會溝通的能與不能:初探營建土石方去化處置的公共治理可能
第四篇論文作者:王毓正 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系 徘徊迷航於水平與垂直權力分立之間的營建剩餘土石方法制建構
四、海報發表(Poster)
編號 作者姓名 機構 單位 標題
86 廖英凱;陳儀珈;劉湘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更新造林作為提升碳匯路徑爭議的專家論述與書目計量分析:以大崙尾山碳中和計畫為例
87 陳青鈺;陳明秀;劉榮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圖文傳播學系;傳播學系 元宇宙: 後人類空間權力尺度的解構與重構
88 張子瓏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離岸風電開發的在地科學溝通實踐—以彰化為例
89 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各國大型船模拖航水槽與經濟規模的尺度關係
90 黃筠婷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應用於大學人才培育的尺度之探討
五、其他形式發表(Other forms of presentation)
編號 作者姓名 機構 單位 標題
91 張良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企劃組 計量與綠能探索館
93 戴時與 政治大學 社會學碩士班 潮之間:ANT的展演與虛擬實境實作
94 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系 臺南市地方館舍微型箱聯合展示
95 蘇郁涵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 Scalequake: Shattering Dimensions, Reshaping Realities
96 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紊流與社會網絡:多重複雜尺度結構的類比
97 李欣蔚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塑膠污染 Visible and Invisible Plastic Pollution
98 龍緣之 臺灣動物與人學會 動保龍捲風 跨物種溝通
99 洪延平 個人 個人 Photography: Technology of Visual Record and Artistic 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