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口頭發表-個別論文(Oral presentations-paper presentations) |
編號 |
作者姓名 |
機構 |
單位 |
標題 |
1 |
張凱清 |
國立清華大學 |
歷史研究所 |
檜木菸樓的關係性空間:「木都嘉義」打開菸樓修復的契機 |
2 |
陳嘉新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心率變異檢測與自律神經失調:一個全球科技與在地生物學的初步探討 |
3 |
張育銓 |
國立臺東大學 |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
人鼠之間:推動荖葉合法化歷程與動物毒性試驗 |
4 |
張國暉 |
國立台灣大學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sts’ different views on investments in China since 2000: How to reconcile professional and political identities? |
5 |
Nadiah Khairunnisa Iskandar |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Interdisciplinary Sustainability Studies |
Understanding Women’s Experiences of Using KRL through the Social Practice Theory |
6 |
張立健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社會學系 |
「這只是故事的開端」:杜拜世博酋長願景館的科技社會想像 |
7 |
蔡宛芸 |
國立臺灣大學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空間、物質與勞動:都市綠色餐廳的微地誌 |
8 |
李明翰 |
國立成功大學 |
水利系 |
綠色協商:淨零碳排的在地詮釋與實作──以七股友善生態養殖為例 |
9 |
鄭銘璇 |
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 |
Vision of Revolution: The Eye Massage and Health Campaign in Socialist China |
10 |
杜文苓 |
國立政治大學 |
創新國際學院 |
再生能源落地化的挑戰-地熱的技術社會想像與跨域知識落差 |
11 |
陳品嘉 |
國立臺灣大學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與城共變:新竹十八尖山的基礎設施化自然 |
12 |
連祉鈞 |
國立中正大學 |
哲學研究所 |
Can AI Achieve Common Good and Well-being? Implementing the NSTC’s Ethical R&D Guidelines with a Human-Centered Approach |
13 |
闫龑 |
香港理工大学 |
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 |
The embodied moral order of Li brocade’s temporality: from generation, fragmentation, to continuity |
14 |
吳嘉苓 |
台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少子化的新預想治理:助孕科技與增長人口 |
15 |
高郁婷 |
中央研究院 |
民族學研究所 |
地方營造的文化技藝:田調、編撰與策展的模式與框架變遷 |
16 |
白豐誠 |
國立台灣大學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電力景觀的明暗節奏:基隆都市轉型的電氣美學 |
17 |
余炘倫 |
國立臺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社會研究者的馴化地方時空術:實踐理論的再思考 |
18 |
黃偉茹 |
國立成功大學 |
都市計劃學系 |
以行動者網絡理論形構島嶼共容發展:以澎湖二崁潮間帶棲地復育為契機之前導研究 |
19 |
林羿心 |
國立政治大學 |
民族所 |
Podcast中的社會節奏:臺灣女性播客主的個體壓抑與麥克風談話 |
20 |
陳禹嫺 |
國立台灣大學 |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
How can bureaucrats help change light bulbs? Evaluation of pro-poor energy initiatives in Taiwan |
21 |
崔呈瑄 |
國立臺灣大學 |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
宗教信仰讓你更環保?生態皈依在台灣的實證研究 |
22 |
葉筱凡 |
長庚大學 |
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
從癌症研究整合說明探究醫學知識中價值的角色 |
23 |
侯立騏 |
私立東海大學 |
社會所 |
科技完成式?北捷端牆門後的基層維修網絡 |
24 |
謝景岳 |
國立臺東大學 |
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
台灣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館員離職行為與科層體制和館舍功能之關係 |
25 |
賴伯琦 |
大葉大學 |
生物資源學系 |
從流浪貓犬爭議探討不同尺度之外來種概念 |
26 |
Gianluigi Borotti (柏加祿) |
東海大學 |
社會系 |
Differences in Capabilities, Knowledge, and Valu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rgery for Male Infertility in Taiwan: An Eleven-Case Study. |
27 |
陳德容 |
國立中興大學 |
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 |
臺灣西南沿海的漁電共生:再生能源轉型下的新鄉村全球化 |
28 |
陳佳香 |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 |
海洋漁業組 |
漁業技術實現永續資源管理之研究進展 |
29 |
宋皇志 |
國立政治大學 |
科管智財所 |
智慧電網之數據可用性與家戶隱私的衝突與平衡 |
30 |
呂憶君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日常與生死-戰後馬紹爾群島的飲食節奏 |
31 |
陳乃華 |
國立政治大學 |
民族學系 |
控制、避孕和藥物(control, contraception, and medicines): 當代西藏女性健康狀況初探 |
32 |
張宗坤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
中華工程早期來臺員工之考察(1946-1959) |
33 |
陳翔一 |
國立清華大學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被控制的實境,深度旅遊的虛實之間:適當科技對部落產業觀光的應用與影響 |
34 |
鄭雯敏 |
國立政治大學 |
創新民主中心 |
創新溝通方法作為核廢選址政策參與的新節奏—以台東與核廢選址為例 |
35 |
鄭雅文 |
國立台灣大學 |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
平台經濟下照顧服務員的工作處境與職業健康風險 |
36 |
陳震遠 |
國立臺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透明萬花筒:企業資訊開放浪潮下環境爭議的再現政治 |
37 |
王淑美 |
國立政治大學 |
新聞學系 |
誰最聰明?誰來照顧? 智慧家庭的新聞論述分析 |
38 |
黃俊儒 |
國立中正大學 |
通識中心 |
你的缺點在我眼中不算什麼:初探公眾對於AI的理解及態度 |
39 |
卞中佩 |
國立政治大學 |
創新國際學院 |
氣候變遷科學數據用於社會經濟量化影響的成果與侷限:以北海岸能源民主研究為例 |
40 |
林崇熙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文化資產維護系 |
拼裝:多元中心分散架構下的概念效用 |
41 |
余奕德 |
國立屏東大學 |
文化發展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 |
台灣的山坡地治理想像與原住民族的土地利用 |
42 |
陳奕廷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營運典藏與資訊組 |
科技驅動下的博物館運營改造:以AI會議記錄助手為例 |
43 |
戴秀雄 |
國立政治大學 |
地政學系 |
社會角度下的電力能源法制疑慮 |
44 |
趙可卿 |
國立中山大學 |
西灣學院人文暨科技學士學位學程 |
從高雄打狗英國領事館保存(2005-2024)探討歷史建築中的物質性與未來性 |
45 |
潘謐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協調於在地耕作與技術官僚之間:金山友善農業的邊界組織 |
46 |
鍾昕華 |
無 |
無 |
臺灣社群媒體使用生態對民主數位轉型的影響 |
47 |
黃佶瀅 |
香港中文大學 |
社會學系與性別研究項目 |
Scripting Everyday Technologies in Intimacy: Gendered Media Practice in Transnational Eldercare 編寫親密關係的日常技術: 跨國老年照顧的性別化媒體實踐 |
48 |
李佳易 |
上海交通大學 |
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
從貝爾納獎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脈絡與趨勢 |
49 |
黃紫翎 |
國立中山大學 |
|
鄉村空間中關懷地景的形成與技術可能:以女性主義政治生態學視角分析 |
50 |
江欣樺 |
日本東京大學 |
Institute for Future Initiatives |
Infrastructurization of the Mother Lake: multispecies entanglements in the Lake Biw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ject, Japan |
51 |
Thomas Harboell Schroeder |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
Corporate purchase of renewable energy |
52 |
林慧年 |
國立屏東大學 |
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 |
莫拉克災後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永久屋分配歷程 |
53 |
陳怡君 |
中研院 |
民族所 |
人類世視覺:以2020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作品為例 |
54 |
林祐生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工業設計所 |
從STS觀點分析新科技物的誕生-以台灣電動自行車的發展脈絡為例。 |
55 |
陳于揚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理學院 |
臺灣網路社群行為中傳播科技與家政資本的連結:公共社會溝通的實踐個案探討 |
56 |
陳重仁 |
國立台灣大學 |
外國語文學系 |
口罩系譜學:掌握科技與社會的脈動 |
57 |
陳虹穎 |
國立政治大學 |
創新國際學院 |
探勘公正轉型中的「能源公地」:以台東地熱能開發為例 |
58 |
黃紫翎 |
國立中山大學 |
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 |
鄉村空間中關懷地景的形成與其技術之可能:以女性主義政治生態學視角分析 |
59 |
廖育謙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吃、土壤與美國有機農業 |
60 |
洪廣冀 |
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風景的尺度: 基礎設施的政治美學及大屯國立公園的誕生 |
61 |
李晏佐 |
國立臺東大學 |
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
實境遊戲的異質網絡:以「大鳥奇遇記」為例 |
62 |
趙一穎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精神障礙抗辯作為「法律-醫學」複合體:戰後台灣精神醫學與司法之交錯 |
63 |
黃書緯 |
國立臺灣大學 |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不只是水杯:淨零。節奏。馬拉松 |
64 |
陳以儒 Amy Yi-Ju Chen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College of Law |
Translating Decarbonization into Trade Law Vernacular: Analyzing the WTO Fossil Fuel Subsidy Reform |
65 |
Tsoi Heung Ng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on Voluntary Carbon Offsetting in the Aviation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Asian Airlines |
66 |
Victoria Lee |
Ohio University |
History Department |
Charismatic Microbes and Coevolutionary History: Diversity and Domestication in Agro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67 |
Yu-Shen, Liu(留語陞)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Innovation |
An alternative to scenarios? Assessing the Prospects of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Technologies in Sustainable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pproach |
68 |
Tingchien Chen |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in the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Case studies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Japan |
69 |
Adam Liebman |
DePauw University |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
Recalibrating Scrap Trading Amid Suspended Construction in Urban China |
70 |
Huwy-min Lucia Liu |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
One Ritual, Two Temporalities: Dissonance Between Ritual Knowledge and Social Reality |
71 |
Matthew West |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
Global Affairs Program |
Manufacturing Property in Knowledge: The Multiple Actor-Network Rhythms in a Taiwanese Green Semiconductor Company |
二、口頭發表-自組論文(Oral presentations-pannels) |
(粗體字為召集人,依報名順序排序論文作者) |
72 |
陳瑞麟 |
國立中正大學 |
哲學系 |
科技知識、風險與價值 |
陳瑞麟 |
中正大學哲學系 |
講座教授 |
基因改造知識的價值與本質 |
游立安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博士後研究員 |
氣候政策的知識不正義:以特定資訊及概括資訊的融貫問題為例 |
李宗軒 |
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面對科技風險時,我們應該考量情感嗎? |
邱星瑀 |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
碩士生 |
核能發電的風險溝通與政黨因素 |
73 |
陳瑞麟 |
國立中正大學 |
哲學系 |
非傳統的科學證據的可靠性 |
黃健揚 |
中正大學哲學系 |
博士後研究員 |
如何評估AI 工具的實證醫學證據?從可解釋性的觀點探討 |
洪松 |
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 |
博士生 |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ethical problems of scientific citations |
洪紹啟 |
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 |
碩士生 |
科學專家證詞在司法審判中的可靠性問題 |
74 |
Haung, Ling-Ming(黃令名) |
國立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The Past and Future of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in Taiwan |
Huang, Ling-Ming (黃令名)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研究學者 |
Returning to the Demonstration Factory: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of the RCA Project and the Demonstration Factory of ERSO |
Mila Davids |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Assistant Professor |
TSMC & Philips: overcoming hurdles in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Experiences from Taiwanese and Dutch collaboration |
Kuo-Hui Chang (張國暉) |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
副教授 |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sts’ different views on investments in China since 2000: How to reconcile professional and political identities? |
Chihwei Yeh (葉致微) |
|
|
Contemporary Taiwanese Semiconductor Strategy: Affording AI and Quantu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
75 |
張詠菡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
社會變遷下科技工具的多元應用與使用者的分歧轉化 |
張詠菡 |
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
副教授 |
從科技產品與使用者的關係檢視資訊職場中的女性角色 |
曾琳雲 |
長榮大學醫社學程 |
助理教授 |
高齡科技發展下看高齡學習之現況 |
詹浚煌 |
|
|
從日間照顧服務與居家輔具使用看家庭照顧者的負荷與性別分布 |
76 |
江順楠 |
國立台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亞洲國家的食物基礎設施轉型 |
江順楠 |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
博士後研究員 |
飲食「問題化」的基礎建設:菲律賓全國營養調查如何建構營養不良和型塑農業發展 |
許秀孟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博士後研究員 |
為戰爭服務:日本占領上海時期的中央市場建設(1940-1945) |
林育加 |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碩士班 |
新鮮生魚片的製造:臺灣遠洋鮪釣業的海洋物質性、冷凍基礎設施及物流前沿 |
洪伯邑 |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教授 |
77 |
謝博剛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展示教育組 |
多向卻又合一的路徑:當代臺東布農青年的文化裝配之路 |
胡凱珣Husung Taikiludun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博士生 |
taisah(夢)的路徑:當代海端鄉布農族巫師文化的知識實踐 |
邱夢蘋Langus Lavalian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
博士生 |
交換「知道」(palihansiap)的路徑:原民地方館的經驗 |
謝博剛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助理研究員 |
身心沈浸的路徑:東布青Dalah拜訪小組的實踐歷程 |
78 |
吳明季 |
國立屏東大學 |
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 |
深入原住民族領域的基礎設施節奏 |
林靖修 |
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 |
教授 |
山中行走的精密計算、瞬間移動與迷航:初探布農族人在山林中走路所體現的知識與靈性 |
張瀠之 Ying-tzu Ena Chnag |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
助理教授 |
‘Mountains are highways’: Double bind of hiking trails in Eastern Bunun Territory |
Dana E. Power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
副教授 |
吳明季 |
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 |
助理教授 |
基礎設施的本體論與技術政治:二戰後的奇美部落秀姑巒溪船運 |
邱寶琳 |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博士 |
原住民族土地的現代治理及轉型正義之基礎設施及裝配節奏:以花蓮縣秀林鄉亞泥案為例 |
79 |
洪意凌 |
國立清華大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灰色人口專題 |
洪意凌 |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助理教授 |
灰色人口、醫源性汙名,以及基礎設施造成的暴力 |
王安琪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治理生命末期:安寧照護網絡的建立與實踐 |
張廷碩 |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戒護灰色罪犯:監獄中的疾病診治 |
黃以晴 |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洗淨灰色病犯:矯正藥癮者,藥癮者的「正常」重塑 |
80 |
鄭肇祺 |
國立臺東大學 |
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
從冰箱裡取出STS |
李宜澤 |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副教授 |
在地風味的基礎設施:阿美族人釀造與醃漬味覺的多重組裝與政治行動 |
Eric Siu-kei Cheng |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isure Industries,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
Associate Professor |
Sociality Delivered from Home Fridge-Freezer: Fish Farmers, Frozen Seafood, and Gift Exchange |
陳建源 |
中興大學中文系 |
副教授 |
「清涼感」的打造與打掉重練:當代可爾必思的二三事 |
黃書緯 |
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
尚青的冷鏈:從基礎設施另探精釀啤酒的日常實踐 |
三、口頭發表-論壇(Oral presentations-workshops) |
81 |
何俊頤 |
國立臺灣大學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科技、海洋與治理 |
82 |
呂采穎 |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 |
歷史學系 |
風力發電的「即(Spontaneity)」與「急 (urgency)」 |
83 |
陳璽尹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AI與司法:創新政策溝通的可能性 |
84 |
林嘉男 |
國立臺東大學 |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
地熱與原住民族部落發展的區域社會治理課題 |
85 |
陳璽尹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解構同/異溫層:社群、溝通與多元公民現場 |
86 |
陳璽尹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氣候溝通與媒體再現:「看見」落差方能聚焦行動 |
87 |
洪靖 |
國立中正大學 |
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
STS-inside 的契機與挑戰:跨領域、不分系、與通識教育 |
88 |
許嘉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地理學系 |
「好」吃有標準嗎?–當代飲食評價/論系統中的媒介與技術初探 |
89 |
蔡炅樵 |
洲南鹽場 |
|
時代知鹽,風土滋味的創新技術與社會溝通 |
四、海報發表(Poster) |
90 |
王琪 |
國立成功大學 |
台灣文學系 |
那些年,我們生不生的事:從影劇剖析人工生殖科技下的生育議題 |
91 |
黃筠婷 |
國立成功大學 |
師資培育中心 |
父母網路評價型介入行為與青少年遊戲成癮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
92 |
陳佳欣 |
國立成功大學 |
博物館 |
策展科學概念:以大學博物館的醫療人權展為案例 |
94 |
胡正恆 |
台灣環境生態護育產業工會 |
Taiwan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Industry Union |
氣候變遷時代的自然碳匯新農莊 : 當新北大漢溪水牛安置於台東長濱南溪部落 |
五、工作坊(Workshop) |
94 |
陳肇萱 |
中央研究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追求健康飲食的現代節奏 |
六、其他形式發表(Other forms of presentation) |
95 |
吳易叡 |
國立成功大學 |
全校不分系 |
醫者社會實踐的再轉譯:跨越時空與文類的賴和 |
96 |
張良 |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
企劃組 |
綠能發電與電子移動知識的低技術移動式教具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