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與典範轉移
陳瑞麟/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 講座教授、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會員
導讀
本文探討「科學革命」與「典範轉移」。「科學革命」這個中文詞對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一個是單數大寫的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指稱歐洲十六和十七世紀這兩百年之間的科學事件與成果。另一個小寫複數的 scientific revolutions,代表各種科學領域的各個「革命性變遷」。我們約定以「大科學革命」來翻譯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以「科學革命」來翻譯 scientific revolutions。第二節追溯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的歷史源頭:科學革命的概念雖然可以回溯到十八世紀甚至「科學革命家」自己,但是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這個名詞本身實在是二十世紀的產物,而且「大科學革命」的經典形象是在 1920-1950 年代間被一群科學史家建構出來的。第三節討論刻畫大科學革命經典形象的三個特色:無限時空的新宇宙觀、世界的數學化和因果變化的機械觀。它們一一對立於中世紀科學的三個特色:封閉的時空宇宙、基於感官性質而建立的實在世界、說明萬物變動的內在目的論。第四節討論孔恩的科學革命與典範轉換理論。孔恩從大科學革命的經典形象推出一般化的「科學革命觀」,這個觀念被鑲嵌在他的「典範轉移」的動態理論之中。第五節針對大科學革命本身討論它是否有孔恩意義下的「科學革命」。有一些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使用大科學革命的案例來檢討孔恩的理論,他們的論證挑戰了孔恩的觀點。第六節則回到科學史,討論新世代科學史家對大科學革命經典形象的質疑和挑戰。第七節討論八十年代後科學史的科學知識社會學取向與它引發的爭議,第八節基於前述討論企圖提出一個「科學革命」另類觀念,目的在於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想像可能性。
閱讀全文
上線日期 :2018 年 10 月 14 日
引用資訊:陳瑞麟 (2018)。〈科學革命與典範轉移〉,王一奇(編),《華文哲學百科》(2018 版本)。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科學革命與典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