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口頭發表-個別論文(Oral presentations-paper presentations) |
編號 |
作者姓名 |
機構 |
單位 |
標題 |
1 |
江順楠 |
國立台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Historicizing Problematization — a Study of Coexisting Agrifood Solutions to Malnutrition in the Philippines |
2 |
黃令名 |
國立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國選之人:跨國科技史觀點下的潘文淵與TAC |
3 |
黃獻緯 |
國立台灣大學 |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
The Systematic Volumes: The Forest Management and the Controversy of Wasabi in Ali mountain, Chiayi, Taiwan |
4 |
龔文翎 |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niversity at Albany)社會學系 |
社會學系 |
Conceiving “Maternal Genetic Responsibility”: Two-staged Assignment of Reproductive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fertility Clinical Context |
5 |
蘇致亨 |
國立臺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再生醫藥的預想治理 |
6 |
黃思敏;王驥懋 |
國立臺灣大學 |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
利「牠」的多重實踐:臺灣動物福利的知識政治與照顧實作 |
7 |
萬宗綸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外國語文學系 |
人工電子耳的感官基礎建設:從台灣聽損者的經驗出發 |
8 |
蕭伊伶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美術學系 |
以鐵道旅行作為殖民現代性之尺度 -試析田中芳男《台灣帖》 |
9 |
陳迦勒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所 |
戰後臺灣營養科學知識的建置(1950-1980) |
10 |
楊子鋒 |
國立中正大學 |
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所 |
常規化?次文化?台灣大麻使用者的經驗、地下場景與文化知識 |
11 |
林雲翔;張睿寧 |
國立台灣大學 |
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風險中心 |
從「國光」到「風光」的社會強健性知識與制度邏輯不對稱之分析:官方科學與公民社會的知識生產策略回顧 |
12 |
于政民 |
國立臺灣大學 |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
臺灣正顎手術的社會科技想像: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對醫學圖像與國際化概念的差異 |
13 |
鄭峰齊 |
國立臺灣大學 |
政治學系 |
為何引以為苦? 母嬰親善醫院的政策評估 : 哺餵敘事的觀點 |
14 |
許宏彬 |
成功大學 |
歷史系 |
只有「遠傳」,沒有距離?偏鄉醫療中的照護空間、實作與彈性配置 |
15 |
袁嘉儀 |
國立政治大學 |
社會學系 |
醫療創新的轉譯社會學:TMS在台灣的擴散分析 |
16 |
廖晋儀 |
國立政治大學 |
民族學系 |
「人種」的尺度——18世紀到1920年人的膚色測量與分類,以棕色人種的確立為例 |
17 |
杜文苓 |
國立政治大學 |
創新國際學院 |
揭露石化慢性傷害:高雄檔案的跨尺度對話 |
18 |
邱盈暄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所 |
尋找/解構市場價格的秩序與隨機性: 技術分析的知識形構與台灣散戶處境的交會 |
19 |
吳映青 |
香港中文大學 |
人類學系 |
臺灣東北角網撈鯖鰺漁法的興衰1955-2013 |
20 |
蔡念儒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
跨代的記憶尺度:卑南社與卑南地區的空間轉換 |
21 |
林淑惠 |
成功大學 |
通識中心 |
農場裡的照護邏輯——光合菌農民社群「自動澆灌系統」的技術選擇與協商共作 |
22 |
顧長芸 |
中華經濟研究院 |
第二(國際經濟)研究所 |
一個探討元宇宙規範之根源性問題的嘗試 |
23 |
李尚仁 |
中央研究院 |
歷史語言研究所 |
邊界與病毒: Covid-19的歷史比較研究初探 |
24 |
許哲瑋 |
國立政治大學 |
|
新冠肺炎與行動技術的尺度:隔離、身體與人口管制 |
25 |
吳季寬 |
國立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以動物度量疾病:戰後臺灣的「鷺鷥傳播腦炎說」(1963-1970s) |
26 |
陳重仁 |
國立臺灣大學 |
外國語文學系 |
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 Narratives of COVID-19 and Rescaling Technology of the Self |
27 |
朱濟廷 |
臺北醫學大學 |
醫學人文研究所 |
跨越疼痛的尺度:慢性疼痛患者疾病表現的身體政治 |
28 |
黃育熙 |
國立臺灣大學 |
機械工程學系 |
能源尺度於社會觀點與學術研究之期望差異 |
29 |
張雅晴;陳渙文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衛生福利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 |
初探精神病房內的親密關係及其形塑——障礙研究與關係自主理論的對話 |
30 |
林秀玉 |
真理大學 |
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 |
度量衡的改變與不變:以線性空間的「尺度」、「測量」與「尺寸」為例 |
31 |
黃俊豪 |
中央研究院 |
社會學所 |
打開默會知識的黑盒子:模流分析、匠藝技能與黑手師傅 |
32 |
傅喻 |
國立清華大學 |
電機系 |
從清華大學天文社創立,看1970年代留美理工科菁英的社會實踐 |
33 |
江孟勳 |
中央研究院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現代東南亞伊斯蘭復興改革者與非伊斯蘭知性傳統:歐斯曼•巴卡爾(Osman Bakar, 1946―)的知識與科學觀/ Modern Southeast Islamic Reformist and non-Islamic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Osman Bakar’s (1946-)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Science |
34 |
張芷瑄 |
國立臺灣大學 |
|
跨國親子的「共同在場」:移工的科技使用與母職實作 |
35 |
陳奕達 |
國立中正大學 |
電訊傳播研究所 |
台灣 Deepfake 技術的使用倫理初探 |
36 |
林宗德 |
國立清華大學 |
通識中心 |
機器人展現的互動是欺騙而非真實的嗎?擬人化與情緒研究的新近觀點 |
37 |
康旻杰;柳志昀;鍾智豪 |
國立臺灣大學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永恆的過渡 – 重探社子島的根、徑、脈 |
38 |
邱映寰 |
國立臺灣大學 |
|
重探人們在虛擬空間與實體環境的角色切換:以 Gather Town 線上擬真軟體為例 |
39 |
劉衡謙 |
國立臺灣大學 |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 |
Achieving Algorithmic Fairness in Algorithmic Society: A Multi-Actor and Multi-Scale Analysis |
40 |
甘偵蓉, 王道維 |
清華大學 |
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 |
公共化AI — 從AI倫理論述到實作 |
41 |
黃凱蘭 |
國立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 |
知識轉譯:大學博物館的尺度與轉型 |
42 |
林果葶 |
銘傳大學 |
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 |
當代臺灣原住民族虛擬社群的情感認同 |
43 |
黃慧慈 |
中央研究院 |
社會學研究所 |
再生能源建置的綠色金融與社會關係:大與小規模的比較分析 |
44 |
李宜澤 |
國立東華大學 |
|
基礎設施下的環境賦使:六十石山基礎設施尺度下的生態想像 |
45 |
王秀雲 |
國立成功大學 |
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
「可愛的原子能」? 臺灣核子科學的轉譯、傳播與展示, 1950s-1970s |
46 |
劉曄 |
國立成功大學 |
歷史學系 |
大臺北地區小兒麻痺患者生活史(1967-2003) |
47 |
張立健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社會學系 |
立國百年時一起居住外太空:杜拜未來博物館展現的 2071 年科技社會想像 |
48 |
黃俊儒 |
國立中正大學 |
通識教育中心 |
關鍵數位概念的新聞再現:從公民科技參與的視角出發 |
49 |
張仁瑋 |
國立清華大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公民團體的資安風險:基礎建設視角 |
50 |
廖昱凱 |
國科會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打造循環經濟:臺灣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市場化與挑戰 |
51 |
鄭雅文 |
國立臺灣大學 |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
免於職場暴力與騷擾威脅的健康職場:國際勞工組織C190公約與國際調查對台灣的啟示 |
52 |
卓浩右 |
國科會 |
人社中心 |
Jacobiasca formosana and Oriental Beauty:關於東方美人茶的多物種考察 |
53 |
Yu-Yang Ambotter Savourcheney Chen |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College of Science |
The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Claw Crane Machine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n a storefront in the commercial district by the Embodiment Strategy approach |
54 |
Aaron Su |
Princeton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
Conflicting Scales of “Self-Sufficiency”: Taiwanese Agriculture and the Deferral of Indigenous Sovereignty |
55 |
Tom Ozden-Schilling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
Neocolonialism in the Circular Economy: Making Sense of “Missed Opportunities” in Malaysian Rare Earth Elements Research |
56 |
Fabio Miranda |
Osaka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Human Science |
Re-scaling the organic: guano and agroecological networks in Peru |
57 |
Stefan Laser |
Ruhr University Bochum, Germany |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re Virtual Lifeworlds |
Rescaling the planet through semiconductors. Or: Click to see the map in full view? |
58 |
Paul JOBIN (彭保羅);Wen Liu 劉文 ;Josh Wenger 溫賈舒 |
Academia Sinica, Taiwan |
Institute of Sociology; Institute of Ethnology;Institute of Sociology |
Air Soft Guns and the Scales of Military Deterrence in Taiwan |
59 |
Yuwei Lin |
University of Roehampton (UK) |
School of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Generative AI and Arts: practices, attitudes and responses from creative industries |
60 |
彭松嶽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所 |
AI城市的時空尺度 |
61 |
Tim Schütz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
Anthropology |
Analyzing Formosa Plastics Across Systems and Scales |
二、口頭發表-論壇(Oral presentations-workshops) |
編號 |
召集人姓名 |
機構 |
單位 |
標題 |
62 |
呂采穎 |
呂采穎 |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 |
離岸風電的量測科學與在地實作 |
63 |
許宏彬 |
許宏彬 |
成功大學 |
在宅醫療與STS |
64 |
李梅君 |
李梅君 |
中央研究院 |
和AI一起做研究:祕訣、挑戰、與倫理 |
65 |
周紹傑 |
周紹傑 |
國立清華大學 |
重新度量科技、藝術與創作之間的距離/Re-measu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rt, and Creation |
66 |
林嘉男 |
林嘉男 |
國立臺東大學 |
文化資產治理技術中消失的原住民族:談Tapong事件與泰雅族 |
67 |
陳璽尹 |
陳璽尹 |
台灣科學媒體協會 |
資訊操弄與認知戰的距離 |
68 |
張君玫 |
張君玫 |
東吳大學 |
律化 惡魔 :生物分子、能量,與傳遞」(Metering the Demon: Biomolecule, Energy and Transference)論壇及展演 |
69 |
趙家緯、陳郁屏 |
趙家緯、陳郁屏 |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
再生能源發展與國土空間規劃策略 |
70 |
王琬葶 |
王琬葶 |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作為「技術物」(technical object)的文學與影像 |
71 |
羅士翔 |
羅士翔 |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 |
以科學之名?刑事司法中的科學爭議 |
72 |
陳璽尹 |
陳璽尹 |
台灣科學媒體協會 |
科學溝通的挑戰:從台灣的政治極化視角探討 |
三、口頭發表-自組論文(Oral presentations-pannels) |
編號 |
召集人姓名 |
機構 |
單位 |
標題 |
73 |
召集人:嚴如玉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心智哲學研究所 |
Shifting the Paradigm in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
第一篇論文作者:鄭閔中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心智哲學研究所 |
Patient models and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in cancer care |
第二篇論文作者:郭耘吟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心智哲學研究所 |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and values in Shared Decision-Making |
第三篇論文作者:嚴如玉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心智哲學研究所 |
How Values Intertwine with Tool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Cancer Care Practice in Taiwan |
74 |
召集人:侯嘉星 |
國立中興大學 |
歷史學系 |
近代中國技術治理的形成 |
第一篇論文作者:張以諾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 |
歷史學系 |
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海軍軍事技術治理的確立 |
第二篇論文作者:侯嘉星 |
國立中興大學 |
歷史學系 |
國營農場經營與農業現代化治理 |
第三篇論文作者:袁經緯 |
國立政治大學 |
歷史學系 |
戰後中國原子能研究的外部制約:以購置迴旋加速器為例 |
75 |
召集人:王安琪 |
中央研究院 |
社會學研究所 |
自然生與死 |
第一篇論文作者:吳嘉苓 |
臺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促動自然:助產術的身體技術網絡 |
第二篇論文作者:徐蓓婕 |
劍橋大學 |
社會學系 |
越自然,品質越好?日本輕度刺激試管嬰兒的科學治理與個人生育決策 |
第三篇論文作者:施麗雯 |
臺北醫學大學 |
醫學人文研究所 |
自然發生/聲?從懷孕到自然流產的不同主體詮釋 |
第四篇論文作者:王安琪 |
中央研究院 |
社會學研究所 |
實踐自然的「善終」:安寧照護網絡的建立 |
76 |
召集人:游博翔;簡澤濠 |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法律學系碩士班 |
關係性治理與治理關係:法律規範與治理實踐的跨尺度耦合 |
第一篇論文作者:游博翔 |
國立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
Rescaling Privacy and Controls: Data Governance Regimes in The Cloud Service Industry |
第二篇論文作者:簡澤濠 |
國立政治大學 |
法律學系碩士班 |
完美落地?── 臺灣婚姻平權運動中的全球人權資源與地方動員轉譯 |
第三篇論文作者:陳中喬 |
國立政治大學 |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
從急診急救之執行初探急診護理師就病人自主權之法意識 |
77 |
召集人:陳嘉新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多重的心靈、知識與實作:探索台灣當代精神科學的面貌 |
第一篇論文作者:曾立揚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當代台灣心理治療的變動風貌 |
第二篇論文作者:邱立軒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The NLP Multiple:當代台灣神經語言程式學知識的多重本體 |
第三篇論文作者:張復舜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從台灣精神專科醫師口試實作探討精神醫學診斷知識的習得與使用 |
78 |
召集人:沈克諭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美術學系博士班 |
尺度即美學:人類世下的感知重塑 |
第一篇論文作者:呂樾 |
國立臺灣大學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作為「美學─感官」事件的人類世藝術 |
第二篇論文作者:趙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美術學系博士班 |
身體作為丈量世界的尺度:陳芯宜VR作品中的體感 |
第三篇論文作者:沈克諭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美術學系博士班 |
視差的校準:曖昧形式與溶接經驗 |
79 |
召集人:黃書緯 |
國立台灣大學 |
創新設計學院 |
食物地景中的日常實踐 |
第一篇論文作者:高彤 |
國立台灣大學 |
城鄉所 |
結晶成鹽、水流產場:曬鹽文化勞動中的「香港製造」 |
第二篇論文作者:Elise Yan ZENG |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isure Industries |
Fungi and Grassroots in Soil: Growing Leafy Vegetables in Multi-Species Farmland of Rural Hong Kong |
第三篇論文作者:黃書緯 |
國立台灣大學 |
創新設計學院 |
Beerscapes in Taiwan: From Commerical to Craft |
80 |
召集人:黃柏堯 |
國立台灣大學 |
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
Rescaling the Governance of HIV/AIDS: On Economization of HIV Governance, Harm Reduction Practices, and Social Imagination of HIV/AIDS 重置愛滋治理尺度 談治理的市場化、減害實作,以及病毒的社會想像 |
第一篇論文作者:曾柏嘉 |
清華大學 |
社會所 |
The Economization of HIV Governance |
第二篇論文作者:黃柏堯 |
台灣大學 |
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
The Use of HIV: On Viruses as Artistic Objects in Taiwan |
第三篇論文作者:李佳霖、王聲昌、黃宣穎 |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與公共衛生研究所 |
用藥者的愛、工作者的害? 從男同志甲基安非他命使用問題探究減害之定義與可能侷限 |
81 |
召集人:Yi-tze Lee |
國立東華大學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重置族群與技術間的尺度:原住民研究的STS取向 |
第一篇論文作者:邱寶琳 |
國立東華大學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亞泥礦區的開發尺度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論述:從山地保留地制度到原基法的尺度擴展與困境 |
第二篇論文作者:Agathe Lemaitre |
國立東華大學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When categories dictate reality: Re-scaling the wildlife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Paiwan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wk-eagle and clouded leopard |
第三篇論文作者:吳明季 |
屏東大學 |
人文社會學院 |
重新思考原住民災難遷村的理解尺度:以吉露和阿禮部落的災難遷村為例 |
第四篇論文作者:潘一寧 |
國立東華大學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原住民族傳統食材與印度料理融合下的創新尺度 |
82 |
召集人:趙家緯 |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
|
建構臺灣多層級治理體制加速氣候韌性發展 |
第一篇論文作者:趙家緯 |
|
|
臺海衝突的淨零因素: 以深度轉型理論分析國安與氣候政策之交織 |
第二篇論文作者:楊沛為、Tim Steczka、魏揚 |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
|
建構臺灣公正轉型多尺度治理框架與模式 |
第三篇論文作者:李河清 |
中央大學 |
總教學中心通識教育中心 |
Engaging the Public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 The Case of 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 in Tainan, Taiwan |
83 |
召集人:洪靖 |
國立中正大學 |
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
具體與抽象:技術研究的多元開展 |
第一篇論文作者:⽩祐誠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
從技術中介論觀點重新思考 Vtuber (Virtual Youtuber) |
第二篇論文作者:區曣中 |
國立成功大學 |
通識教育中心 |
Weaving philosophy and communication: incorporating ethical and responsible thinking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or STEM undergraduates in the Taiwanese context |
第三篇論文作者:聶雅婷 |
長榮大學 |
應用哲學系 |
由海德格技術哲學面向思考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
第四篇論文作者:劉旭鈞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文化研究所 |
Reassembling Taiwa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apping a Brief History of Related Discourses through the Conception of Pinzhuang |
84 |
召集人:趙恩潔 |
國立中山大學 |
社會學系 |
重置失控的尺度:測量禽流感、酒精濃度與塑膠微粒的科學與文化 |
第一篇論文作者:洪崇仁 |
澳洲雪梨大學 |
科學哲學史系 |
給雞吃藥草到底有沒有效?—Jamu如何中介雞與禽流感的距離 |
第二篇論文作者:趙恩潔 |
國立中山大學 |
社會學系 |
伊斯蘭與醉的距離:穆斯林酒精測量的歷史變化與科學化初探 |
第三篇論文作者:林宜平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
科技與社會文化研究所 |
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要如何測量? |
85 |
召集人:王巧萍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林業試驗所 |
營建剩餘土石方多元去化利用之技術、法規與治理 |
第一篇論文作者:王巧萍 |
同上 |
營建剩餘土石中火裡來水裡去的知與無知 |
第二篇論文作者:劉光晏 |
國立成功大學 |
土木工程學系 |
你家變我家:營建剩餘土石方於老屋改建之華麗轉身與哀愁 |
第三篇論文作者:宋威穎 |
弘光科技大學 |
通識教育中心 |
社會溝通的能與不能:初探營建土石方去化處置的公共治理可能 |
第四篇論文作者:王毓正 |
國立成功大學 |
法律學系 |
徘徊迷航於水平與垂直權力分立之間的營建剩餘土石方法制建構 |
四、海報發表(Poster) |
編號 |
作者姓名 |
機構 |
單位 |
標題 |
86 |
廖英凱;陳儀珈;劉湘瑤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科學教育研究所 |
更新造林作為提升碳匯路徑爭議的專家論述與書目計量分析:以大崙尾山碳中和計畫為例 |
87 |
陳青鈺;陳明秀;劉榮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 |
圖文傳播學系;圖文傳播學系;傳播學系 |
元宇宙: 後人類空間權力尺度的解構與重構 |
88 |
張子瓏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
離岸風電開發的在地科學溝通實踐—以彰化為例 |
89 |
陳政宏 |
國立成功大學 |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
各國大型船模拖航水槽與經濟規模的尺度關係 |
90 |
黃筠婷 |
國立成功大學 |
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
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應用於大學人才培育的尺度之探討 |
五、其他形式發表(Other forms of presentation) |
編號 |
作者姓名 |
機構 |
單位 |
標題 |
91 |
張良 |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
企劃組 |
計量與綠能探索館 |
93 |
戴時與 |
政治大學 |
社會學碩士班 |
潮之間:ANT的展演與虛擬實境實作 |
94 |
陳恒安 |
國立成功大學 |
歷史系 |
臺南市地方館舍微型箱聯合展示 |
95 |
蘇郁涵 |
國立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 |
Scalequake: Shattering Dimensions, Reshaping Realities |
96 |
陳政宏 |
國立成功大學 |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
紊流與社會網絡:多重複雜尺度結構的類比 |
97 |
李欣蔚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塑膠污染 Visible and Invisible Plastic Pollution |
98 |
龍緣之 |
臺灣動物與人學會 |
動保龍捲風 |
跨物種溝通 |
99 |
洪延平 |
個人 |
個人 |
Photography: Technology of Visual Record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